老年人需避免五大用藥誤區

2020-01-06   掌中慶陽

(記者 鄭朝靜)今年62歲的市民劉先生患有高血壓病、冠心病、前列腺增生等多種慢性疾病,由於這些慢性疾病每一種都需要服用多種藥物進行治療,所以劉先生每天需要吃很多藥。

藥吃得久了,劉先生有了顧慮,這麼多藥物該怎麼服用,每次都同時服用會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劉先生憂心忡忡,在吃與不吃中糾結不已,但他暫時只能選擇先服用所有藥物。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像劉先生這種情況並不是少數。很多老年人都面臨著身體機能衰退,常常合併有多種疾病。據調查,35%以上的老年人不止一種疾病,很多老年人以藥為伴,常常每天服用多種藥,藥物導致的不良事件也大大增加。為此,慶陽市中醫醫院藥劑師焦浩東介紹了常見的老年人用藥誤區,希望能幫助老年人更好地安全用藥。

誤區一:藥吃得越多越好

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患者因某種病去買了藥,因為藥量比較大,在症狀減輕之後還會剩很多藥。有市民朋友尤其是老年人就會有這樣一種心理,「藥如果吃不完,放著也是浪費,反正是用來治病的,我得接著把這些藥吃完。」

還有些老年人因患多種疾病,常常服用大量藥物。

焦浩東介紹,藥並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安全用藥提倡「能少用藥就少用、能不用藥就不用」。多種藥物同服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導致藥物的療效降低、毒性增強、甚至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傷害。建議老年人最好將服用的藥記錄在本子上,列出藥品名稱、用法用量、服藥時間等。這樣做的好處一是避免多服、漏服、誤服;二是在不同科室就診時可以將用藥記錄帶給醫生看,避免不同的醫生開具作用相同的藥品,也便於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用藥。

誤區二:藥物過期只要不發霉依舊可以吃

很多市民會在家裡備一些急救藥品,有的老年人勤儉節約,藥品放過期了也不會扔,認為只要沒有發霉變色,依然可以吃。其實無論是藥品還是保健品,過期了就不能繼續吃。焦浩東提醒,藥品超過有效期,有效成分會發生改變,治療效果會降低,一些過期藥品甚至會產生有害物質,對身體產生毒副作用。

誤區三:通過自測指標自行調藥

老年人各個器官、組織呈現退行性改變,這是正常的、不可逆的現象。平時有一些輕微的不適也是正常的,比如腰酸腿疼、疲勞等。有些老人過分關注身體的細微感受,把自己弄得很緊張,稍有異常就根據自己的「判斷」吃藥,往往有害無利。

還有的老年人對身體很重視,家中配備血壓計、血糖儀等設備,有空經常自我監測,這本是一件好事,但一部分老年人會根據監測的指標自行停用一些藥物,這就不好了。

「老年人千萬不能自行調整藥量,這會造成嚴重後果。」焦浩東介紹,一些藥物突然停用的風險很大,比如心血管疾病常用的藥物,突然停藥可致心律失常、心絞痛、血壓升高等風險。

老年人應該定期去醫院檢查,醫生會根據每個老年人的年齡、疾病和身體情況來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不能盲目自行調藥。

誤區四:依賴抗生素或絕不用抗生素

焦浩東介紹,老年人對抗生素的態度呈現兩極分化。有的人認為抗生素是「萬能藥」,過分依賴抗生素,只要感冒、發燒、喉嚨痛就服用,有些慢性支氣管炎病人甚至把它作為預防急性發作的藥物,經常服用;有的老人則害怕抗生素副作用大,不管是否需要都拒絕服用。

「這兩種情況都不可取。」焦浩東表示,老年人在明確病因的情況下,要按醫囑服用抗生素,不必過分擔憂藥品副作用。

誤區五:輕信保健品、「秘方」「偏方」

隨著家庭經濟越來越好,老年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很多老年朋友喜歡服用保健品、營養品,認為保健品沒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少,即使生病也不服用藥品只服保健品,一些晚輩為了孝敬長輩也喜歡送保健品。其實,濫用保健品有害無益,保健品不是藥品,通常對治療疾病效果不大,加之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常常被市場誇大效果,老年人身體不舒服應去正規醫院檢查治療為宜。

輕信廣告、跟著「廣告走」的情況也比較多見。「藥到病除」「特效中藥」「權威專家推薦」等廣告層出不窮,老年人十分容易被此類廣告語忽悠。由於求健康心切,又有一定的儲蓄,老人很有可能就掏了腰包。

有些老年朋友特別是慢性病患者,看到別人服用某種藥物治療效果好便效仿,卻忽視了自身體質和病症差異。「一定不要簡單地照搬他人的經驗,因為人體存在著體質和病症的差異,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能會產生用藥安全風險。若想參考他人的用藥經驗,最好先諮詢醫生和藥師看是否適合自身的情況。」焦浩東說。

有的市民在多病纏身時容易「亂投醫」,輕信偏方、秘方。焦浩東提醒,這些偏方沒有科學依據,常會延誤最佳治療時間,甚至加重病情,市民在患病時一定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