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氨酶常見的三大誤區,避免「踩坑」!

2019-05-10     檢驗視界網

肝臟是人體含酶最豐富的器官,酶蛋白含量約占肝總蛋白含量的2/3。肝細胞中所含酶種類已知約數百種,在全身物質代謝及生物轉化中都起重要作用,但常用於臨床診斷不過10餘種。有些酶具有一定組織特異性,測定血清中某些酶的活性或含量可用於診斷肝膽疾病。如有些酶存在於肝細胞內,當肝細胞損傷時細胞內的酶釋放入血流,使血清中的這些酶活性升高,如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等。因此,血清中的這些酶活性變化能反映肝臟的病理狀態,是肝臟病實驗室檢查中最活躍的一個領域。

其中轉氨酶是人體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劑」,主要存在於肝細胞內。當肝細胞發生炎症、壞死、中毒等,造成肝細胞受損時,轉氨酶便會釋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轉氨酶升高。通常,體檢中主要檢查的轉氨酶是谷丙轉氨酶(ALT)。1%的肝臟細胞損害,可以使血中ALT的濃度增加1倍。因此,ALT水平可以比較敏感地監測到肝臟是否受到損害。

轉氨酶升高是個很常見的情況,但也並不一定都是肝臟出了問題。因為轉氨酶非常敏感,很多因素會引起轉氨酶正常值的上下波動,健康人在一天之內的不同時間檢查,轉氨酶測量結果都可能不一樣。轉氨酶輕度上升一般不會有明顯的症狀,而轉氨酶升高幅度較大(幾百)一般會有症狀。如果超出正常範圍,醫生會建議再查一次,排除生理性轉氨酶高的可能。如果轉氨酶水平還高,且比參考值高很多(幾十甚至幾百)多半是由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所致。臨床上常將轉氨酶作為篩查肝功能異常的重要指標。但對於轉氨酶臨床上常存在以下常見的誤區。

一、肝功能=轉氨酶?

一提到肝功能部分剛步入臨床的醫生會把它等同於轉氨酶,認為轉氨酶正常肝功能就正常。實際上肝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肝臟酶學改變、膽紅素代謝異常、物質合成功能障礙以及生物降解功能下降。轉氨酶只是其中一項,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反應肝細胞損傷的生化指標。

肝功能檢測指標包括肝細胞損傷標誌物、膽紅素代謝標誌物、肝臟合成功能標誌物以及肝纖維化相關血清指標。

肝細胞損傷標誌物主要就是轉氨酶,其次還有鹼性磷酸酶、λ-谷氨醯轉肽酶等;

膽紅素代謝標誌物主要是指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

肝臟合成功能標誌物是指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PA 和血清假性膽鹼酯酶等;

肝纖維化相關血清指標是指透明質酸、Ⅳ型膠原、層黏蛋白、轉化生長因子β1 等。

二、轉氨酶水平高低=肝臟損傷程度的高低?

上面也提到轉氨酶是肝細胞損傷的標誌物,因此不假思索的認為轉氨酶水平越高,肝臟損傷程度越嚴重,轉氨酶水平越低,肝臟損傷程度越輕。目前臨床上把轉氨酶水平的高低等同於肝臟受損程度高低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大多數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轉氨酶(ALT 和 AST)升高的水平與肝細胞受損程度呈正相關,但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患者中轉氨酶(ALT 和 AST)水平的高低則不能真實反映其肝臟受損的嚴重程度。

臨床上約 33.3% 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免疫耐受期轉氨酶水平正常,但其肝細胞受損卻呈進行性發展;各種原因的肝硬化患者,無論是代償期還是失代償期,其轉氨酶水平也可表現為正常;肝衰竭的患者可出現「膽酶分離」的現象,即血清轉氨酶可能表現為正常,而膽紅素卻持續上升 [1]。可見,僅僅根據血清轉氨酶水平的高低評價肝細胞損害狀態是不合理的。

三、轉氨酶水平越高=B肝的傳染性越強?

轉氨酶水平的高低並不表示B肝患者傳染性的強弱,甚至可能恰恰相反,轉氨酶水平越高,其傳染性有可能越低。因為B肝患者肝細胞在遭受破壞的同時,B肝病毒也同時被機體免疫細胞吞噬。

因此,我們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一些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檢測不到B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有時甚至檢測不到B肝表面抗原,反而一部分患者可檢測到B肝表面抗體。其實,B肝傳染性的強弱取決於患者體內病毒複製的活躍程度及血液和體液中病毒數量的多少,而與轉氨酶水平的高低無明顯相關 [2]。

參考文獻:

1. 繆曉輝,王俊學. 肝功能損害的診斷思路 [J]. 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9,8 (2):129-132.

2. 周平. B肝認識的種種誤區 [J]. 江蘇衛生保健,2015,(9):8-9.

來源:消化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9QAMmwB8g2yegNDFM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