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了潮汕

2020-11-16   國家地理中文網

原標題:我想吃了潮汕

製作紅粿桃

可以這麼說:

「全球美食相加,尚不及中國一隅。」

而這個「一隅」,

就是中國 廣東省與福建省連接處,

地處東南沿海的 潮汕地區。

撰文、攝影:潮汕的幸福妮子

潮汕地區,歷來為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潮汕人稱之為 「省尾國角」。潮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雄厚。潮汕文化與廣府文化、客家文化並列稱為嶺南三大文化主體,而潮汕文化又因為其獨有的潮劇、潮州建築、潮汕工藝美術、商業文化—— 以及潮汕美食文化而獨領風騷:粿條、腸粉、牛肉火鍋、魚飯、生腌蟹、魚露......

無鵝不成宴

潮汕有句俗語 「無鵝不成宴」。滷鵝中,鵝頭是滷鵝最精華的部分,肉質軟滑,膠質豐富,蒜泥白醋是必備蘸料,提味增鮮還能解膩助消化。

將熟滷鵝放在砧板上切成厚片,淋上滷汁,加上芫荽上席,配上蒜泥醋。

萬物皆可粿

「潮汕姿娘做雅粿」

潮汕人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 都稱「粿」。在潮汕, 「萬物皆可粿」,無米粿、甜粿、草粿、鹹水粿、粿汁、梔粿、粿條、炒粿……其中,一碗熱騰騰的 牛肉粿條,對於潮汕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食物,上好的骨湯煮沸放少量鹽,將煮好的粿條和鮮肉盛入碗里,潑上濃湯即成——

牛肉粿條,粿條煮熟後配上新鮮牛肉丸,鮮美湯汁澆入,加上南薑末、芹菜末。 牛肉滑嫩,粿條爽滑,肉香四溢、湯暖柔腸,這也是潮汕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美味。

上面的牛肉粿條略顯清淡?如果你去的是距潮州市區15公里、距汕頭市區20公里的 隆都鎮,這裡僅憑一碗 辣肉粿條,就足以「稱霸全球」了。

隆都辣肉粿條

紅桃粿,是潮汕人年節祭祀的粿品,桃粿象徵長壽安康,紅色寓意吉祥如意,反映了潮汕人祈福祈壽的願望。

紅粿桃

在潮汕,過年時都會做粿。年臨節近,人們便會拿著籃子,下田采鼠殼草。整棵採回,只摘嫩葉和花,洗凈,熬熟,搗爛,加黏米粉、糯米粉和水揉成團,三摶兩捏,粿皮便初具規模,接著放餡、壓印、成形,將印好的粿放於事先準備好的香蕉葉上,整屜放入鼎,炊上10-15分鐘即可。

鼠殼粿

粿頭(青葉粿)

於街頭巷尾販賣的米豆粿

鹹水粿,形如小蝶子的粿皮,精緻潔白,中間凹陷處恰好放上爆香的菜脯粒,一口一個,口感豐富,爽口不粘牙。

潮汕的「米」

潮汕隆都米錢聞名遐邇, 以糯米磨粉,加水攪拌成軟塊狀,煮熟後再反覆揉拌作為皮,以甜豆沙或瓜冊糖黑芝麻碎作餡。以入口富有彈性又細膩滑潤不粘齒的品質,成為隆都的一張美食名片。

聞名遐邇的隆都米錢

梔粽

潮汕有句民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還沒有吃到端午節粽子,棉襖還必須時刻準備著,不能收起來——因為這一時期天氣尚詭譎多變。而潮汕人端午節吃「梔粽」是自古流傳的習俗。潮汕民間把吃「梔粽」又稱為「吃壯」,因為潮汕話里「粽」跟「壯」是同音,寓意吃了身體強壯。

梔粽製作

梔粽製作工序十分繁瑣,首先將梔子木的灰燼用開水淋上,再攪拌、過濾,這是製作梔粽的主要材料—— 黃色的梔水。再將糯米浸於梔水十多個小時,糯米變成了金黃色,此時便可用來包粽子。包好的粽子要煮上六、七個小時才有粘性。煮熟的梔粽,沾上砂糖,入口甘香爽口。

鳳凰梔粽

「魚生」至味

潮州菜口味崇尚清淡,清代美食家袁枚曾說「味者寧淡毋咸」,而最能說明潮菜重視原汁原味的範例,當然是「吃魚生」。周碩勛《潮州府志》稱: 「蚝生、蝦生之類,囤為至味」

薄如蟬翼的潮汕魚生

潮州菜原料多為海鮮,較常見的是魚、蟹、蝦、螺、蚌等,都以本味見長,因而潮人最重原汁原味:魚蟹常生炊,蝦要白灼,鱉喜清燉,蚶只燙至半熟即吃,乃至肉愛生焯,某些菜要生啖,因而其味道特別清醇鮮美。

《澄海縣誌》也說:「澄地多魚,人善為膾。披雲鏤雪,潔白可愛,雜以醋韭等物食之,謂之魚生。」吃魚生(還有與之類似的蚝生、蝦生)並不是簡單地生吃,它有一套選材、切割、配合蘸料的複雜程序,其鮮美程度遠勝熟食。後來因魚生容易帶菌,而禁止食用。

有潮汕「毒藥」之稱的美食,生腌

潮州庵埠魚生

當然少不了的「牛肉火鍋」

潮汕牛肉火鍋早在上世紀40年代已經譽滿大江南北。它不需複雜鍋底,不需太多食材,不需複雜準備,最簡單的牛肉鍋底可能僅需一鍋清水,對於食客來講,吃潮汕牛肉火鍋,吃的是牛肉的本味,吃的是簡單與純粹

取4小時以內新鮮牛腱子肉

快刀切肥牛,鮮紅入鍋,簡短涮燙

白色是胸口朥

黑白相間是牛肚

簡單、純粹、溫暖,

是潮汕美食的真意。

正如在外的遊子一份思鄉之情,

樸實無華,但真摯無比。

潮汕味道,在街頭巷尾,在厝邊頭尾,或許再常見不過,而這份 家的味道 ,才是讓無數在外潮汕遊子最牽掛的——「你離開了故鄉,於是擁有了故鄉」,可是不論你走到哪兒,吃到這一口,也就回家了。

購買2021國家地理中文日曆

「雙十一限量」套餐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