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問題少年」不能成為某些人的賺錢工具

2019-12-09     昌邑市檢察院


網絡圖片

近日,記者探訪成都「嘉年華」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簡稱成都「嘉年華」),發現許多「問題少年」被父母送進這家機構。但該機構並沒有從事學生訓練、食堂、留宿的資質,其經營範圍是休閒、健身服務、心理諮詢、銷售健身器材。在這裡,以學生管學生,以問題少年治問題少年,形成了一個全封閉式的、層層欺壓的管理空間,「問題少年」非但沒有被拯救,反而被推向深淵。

該機構學員受到的折磨遠超外人想像。他們除了每天需要繞180米的操場跑步60圈外,還會受到很多體能懲罰。比如,老生可以給新生隨意「加體能」,而最普遍的「加體能」是蛙跳、下蹲、高抬腿、展腹跳、伏地挺身各50個,250個為一組。一旦犯錯,就要加兩組。一名學員三天時間就被罰做六萬八千個體能,其中包括兩萬個下蹲。有老生坦言,「我就是被折磨過來的,所以我喜歡折磨別人。」「折磨新生不會覺得愧疚,是一種快樂。」

在此間,「問題少年」不但問題得不到解決,反而身心還會受到極大傷害。有學員因精神受到打擊,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更多學員則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理陰影,他們害怕與人接觸、晚上做惡夢、更加叛逆甚至憎恨父母等。問題普遍變得更加嚴重。

同一個人以同樣方式,卻能讓機構改頭換面存在多年,這讓人難以理解。「嘉年華」負責人「潘曉陽」曾是一名教師,真名為潘昌全,而「嘉年華」的前身則是成都市維爾彬青少年教育諮詢中心。早在2009年2月,就有三名「問題少年」因不堪忍受「維爾彬」的虐待出逃,當時郫縣教育、工商、公安部門對「維爾彬」開展調查和整改。此後,潘昌全註銷了該公司,並註冊了「嘉年華」,繼續招收學員。

從「維爾彬」到「嘉年華」,在沒有辦學資質的情況下,潘昌全之所以能堅持十餘年,與他行事狡猾、善於換馬甲、化名經商等因素有關。

更要看到,該機構的全封閉式管理起到了掩蓋行徑的作用。在「維爾彬」,曾有幾名學員從廚房偷出菜刀,與教官們僵持良久。在「嘉年華」也曾發生過一次「暴動」,該機構對外封閉之嚴可見一斑。並且,學員寄出的信被教官扣押、機構拒絕家長見到孩子等現象說明,這個機構已成為與外界隔絕的孤島。可以想像,這些學員多麼希望外界了解內部情況,然後再來解救他們,但封閉式管理讓他們失去這一機會。

類似機構在過去比較普遍,如今,教育諮詢機構與醫療機構的界線越來越清晰,網癮也被界定為疾病等,社會的進步使這類現象呈現出減少趨勢,在此背景下,再次曝光的類似做法,就顯得格外惹眼,需要法律給予更嚴厲的懲罰。得到社會關愛和規範干預,是「問題少年」的最好歸宿,即使做不到這一點,起碼不能再容忍他們被當成賺錢工具。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刊發此文只為了傳播信息,不用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2Dj6W4BMH2_cNUg-A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