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三步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2020-03-24     青海日報

近年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立足高原地區獨特的地域優勢、資源優勢、旅遊優勢這一實際,堅持統籌謀劃、上下聯動、因村施策、立體幫扶、持續發力,趟出一條村集體經濟發展定位精準、科學合理、務實有效,實現集約化、產業化、規模化、持續化的發展道路,不斷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截至目前,柴旦村、馬海村分別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5.6萬元、63.4萬元。

黨建引領,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動力

從大柴旦行委柴旦鎮西行一個多小時路程,公路在蒼莽的戈壁上向遠處延伸,一排排白牆紅瓦的房屋浮現在視野里,各家門頭的上方飄著鮮艷的五星紅旗,節能路燈順著村中的硬化路,整齊而富有民族氣息的房屋既自成一體又與整個村莊相擁相融,村莊在現代氣息中依然承襲著哈薩克族群眾獨特的生活氛圍,這就是馬海村。

我們在這裡偶遇馬海村原黨支部書記焦力保利德,他說:「以前我們的村民都過著遊牧的生活,一日三餐就是抓飯和干饃,外出放牧短則一個多月,長則三四個月,風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的住宿改善了,交通方便了,生活變得越來越幸福了。」

馬海村以前經濟基礎差、發展底子薄、生活水平低。近年來,鎮黨委堅持把加快馬海村發展作為城鄉同步振興的主戰場,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加快推動村級產業發展和增收致富步伐。

柴旦鎮黨委書記於家績介紹說:「鎮黨委以構建大黨建工作格局為引領,認真貫徹落實省州、工行委關於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部署要求,村『兩委』班子重學習、提能力,講團結、促和諧,拓思路、謀發展,把解決牧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領導班子的核心工作,著力解決村上各項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真正做到了『富民強村固本』。截至2019年底,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90元,與2002年集中安置時420元相比翻了近31倍,成功實現『蛻變』,正向『小康村』奮力邁進。」

大柴旦牢固樹立工委、鎮、村三級「一盤棋」思想,壓實工委書記「第一」責任,建立「書記親自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構建形成「上下聯動、左右互通、多元並舉、同向發力」的工作格局。制發了《大柴旦村集體經濟「清零」工程工作方案》《實施集體經濟「興產提質」行動項目立項書》《大柴旦行委年度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成員單位聯村幫扶責任,劃分「責任田」,打破各自為營、單打獨鬥的難點、堵點,推動形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強大合力。

同時壓實村級黨組織主體責任,強化黨務知識、履職能力和牧區實用技術培訓,提高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黨員理論素養,不斷拓寬 「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帶領村幹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思路、方法和路徑。制發《大柴旦地區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村幹部容錯糾錯辦法(試行)》,努力營造勇於創新、敢於擔當、合理容錯的良好環境,充分調動村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搶占先機培育特色,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柴旦村在村『兩委』的有力帶動下,依託『村集體經濟』清零工程、『興產提質』等政策項目加強村集體發展,不斷培育特色、拓寬增收渠道。依靠旅遊資源,新辦家庭賓館、新建旅遊銷售小木屋,規範發展民宿,銷售民族特色產品。通過致富能手產業掛靠合作社、簽約適齡母羊群入股、投資建設廠房等多種方式,推動牧民致富增收。今年將謀劃村集體發展項目4個,力爭『保1、爭2、謀1』的新項目落實,為實現村集體可持續發展打牢基礎。」柴旦鎮柴旦村第一書記劉子靚介紹說。

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思路,馬海村一次性流轉土地246.7公頃,租期15年,租金400萬元,兩年收取租金28萬元;柴旦村「兩委」領辦創辦孟赫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社員以適齡母羊入股與合作社簽訂協議發展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入股母羊820隻,簽訂入股協議社員85戶,入股率達到98%,實現收入24.5萬元。綠色牧業發展公司(沙石場)掛靠柴旦村委會,每年提取10%的資金繳納至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池,兩年內提取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投資修建柴旦村布草間項目,實行對外承包,以10%進行資金沉澱,實現8萬元收益。按照「產村互動、牧旅融合」發展模式,以自然生態為基調,以「牧家樂」為主要經營方式,引導牧民群眾發展體驗牧業、遊憩休閒等服務產業,拓展增收空間。截至目前,培育民族特色餐飲業、手工藝製品、風乾肉銷售等致富能手24戶,增收11.5萬元。

創優扶持穩紮穩打,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自2018年全州推行聯企興村『1+1』行動以來,我們積極促進馬海村、柴旦村與相關企業對接,及時簽訂村集體經濟基本增收保障協議,聚力建立聯企興村發展集體經濟的『1+1』長期幫扶關係,引導企業帶資金、技術入村進駐,在保障村集體穩定收入來源的同時,培育村集體經濟產業,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柴旦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瑞俊說。

大柴旦探索建立「支部+公司+牧戶+市場」「公司+合作社+市場」發展模式,劃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60萬元,以每村30萬元的金額參股至青海五彩通正榮煤炭有限公司、青海昆源煤礦有限公司,按股金20%發放「紅利」,兩年內兩村收益共達23萬元。還制定落實《支持聯企興村「1+1」結對企業發展的八條措施》,鼓勵企業以冠名形式對翡翠湖、水上雅丹、星空基地等旅遊景點購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攤位,對外出租獲取租金,壯大集體經濟。

2018年,青海金色沙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青海中航農業生態有限公司分別與柴旦村、馬海村簽訂《村集體經濟收入基本增收保障協議》,為每個村購置旅遊景點銷售攤位各10個,實現出租型收益共計18萬元。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籌措80萬元融資擔保金與柴達木農商銀行合作,搭建「雙基聯動」合作貸款項目,以保證金5至10倍的比例額度安排牧民群眾貸款,有效解決了村民貸款難、貸款額度低、自籌資金不足等問題,為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便捷。通訊員 李生艷 供圖

作者:通訊員 李生艷 來源:青海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bWDnEBfwtFQPkdSq7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