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追焦攝影,如何通過手機相機「搖出」有動感的照片。
追焦拍攝又被成為追隨攝影,不管是「追焦」還是「追隨」都有一個動詞「追」。
這裡的追不是跟電影鏡頭那樣,不是拿著機器跟著跑
而是指通過身體或輔助器材的轉動,使對焦點跟隨移動主體的運動方向進行抓拍
在按下快門的曝光瞬間移動主體與相機處於相對靜止狀態。
所以會產生一種移動主體較為清晰,而背景模糊或有斷續虛線調的畫面效果。
這種畫面效果就是所謂的運動感、速度感。
平時我們比較常用的是保持手機穩定的拍攝手法。
而這種需要手機本身也參與運動的拍攝手法
會讓作品拍攝有更多的靈活性,照片更加有創造性。
體育比賽的攝影師,常常會採用這種拍攝技巧來捕捉競技比賽過程中的運動員,賽車等等。
而一些動物攝影愛好者則會通過這種辦法來表現鳥煽動翅膀的動感瞬間。
快門速度的選擇
追焦攝影通常會採用相對較慢的快門速度,掌握慢門平衡是照片成功與否的關鍵。
太快,拍攝不出具有模糊線條感的背景,照片看起來有些低沉
太慢,相機焦點不可能一直準確跟蹤主體,會導致主體模糊甚至會過曝現象。
如何平衡,這取決於拍攝對象的移動速度以及環境光線。
最佳拍攝時間是日落後,此時光線不會太強
白天光線過強,慢門拍攝容易過曝(可加減光鏡)
快門速度設置在1/30秒-1/60秒(非固定),照片成功率會比較高。
如果你發現採用某一快門速度值一切都模糊時,那麼要相應調整更快的快門速度。
相反,如果覺得沒有獲得滿意的背景條紋,則要採用較慢的快門速度。
注意:快門速度越快,主體跟背景就會越清晰,動感也會相對減弱。太慢則相反,而且快門速度太慢容易超出「安全快門」造成「上下垂直」顫抖。
預判移動路線
拍攝者對主體的移動方向要有提前預判的意識。
提前觀察並調整好手機的相關參數,當主體出現時輕按螢幕選取對焦點。
如果你的手機有人臉自動識別追焦功能,那麼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對焦主體的清晰度。
採用連拍模式
如果在自動模式下拍攝,可以在主體出現時,
平行移動相機,採用連拍模式,
操作方法很簡單:按住快門鍵不放。
最後在連拍的組別中,選取一張效果最好的就可以了
連拍期間一定要保持手機轉動與主體移動速度一致,這樣才能提高成功率
保持相機穩定
拍攝平行移動的物體可藉助具有旋轉功能的三腳架。
如果沒有則得用「人肉三腳架」了。
動作要領:
胳膊肘緊貼軀幹
腰帶動手臂進行轉動,
這樣可以提高相機的穩定度。
選擇構圖
儘量選擇有光線紋路的畫面背景,絢麗的顏色以及線條更能體現出照片的動感。
太平淡的畫面背景體現不出動感
其次同主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主體離自己太近會增加拍攝難度,一不注意主體就跑出取景框了。
巧用前景為照片增加意境,例如飛馳而過的車燈、汽車等等。
練習對象
追焦攝影需要不斷去嘗試實踐,一開始的成功率可能會比較低,
但多加練習是可以拍攝出高質量的追焦作品的。
一開始練習,可以選擇街上常見的摩托車、汽車作為拍攝對象。
注意,在拍攝行人時,快門速度會更慢,這時只要確保人物頭部主體跟軀幹清晰就算成功了。
當你掌握了追焦攝影的相關技巧之後,再去嘗試拍攝速度更快的地鐵、賽車等移動物體。
循序漸進才能不斷提高追焦攝影的技術水平。
看多了那種穩定手機「凝固」瞬間的照片,會產生審美疲勞。
追焦攝影會讓照片畫面更具衝擊力,相比較而言這種拍攝手法對於攝影者來說更加具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