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市場的「愛情故事」

2021-05-15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中國電影市場的「愛情故事」

作者 / 無念

隨著本周《感動她77次》率先開跑,520愛情片檔期正式拉開序幕。

自從2018年《超時空同居》讓內地影市第一次有了520愛情片檔期的概念後,這一根據諧音「我愛你」演化而來的普通一天,也開始成為了很多愛情片的兵家必爭之地。光今年的520當天,就有共五部愛情片要上映,這還已經是其他兩部影片提檔或改檔後的結果。

不僅如此,全年有「愛情」加成的節假日也不在少數,情人節、七夕節、520,甚至就連「光棍節」都加入了其中。而且,撇開這些中小檔期不提,每年的各大檔期內也基本上都會包括一到兩部愛情元素占主導的影片,且往往都能在檔期內脫穎而出。

從2017年的《前任3:再見前任》,到2018年的《後來的我們》《超時空同居》,再到去年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如果聲音不記得》,以及剛過去的五一檔的《你的婚禮》……愛情片仿佛更容易「常勝」,節節攀升的票房更是印證了愛情片目前在內地市場的剛需地位。

不過,目前內地市場賣得好的愛情片,大多數還是國產片,尤其是大陸的愛情片。至於港台愛情片,雖然平時觀眾們看的也不少,但是商業體量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至於其他國家的愛情片,除了好萊塢的尚可一戰,大多數都難以和國產片抗衡。

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內地公映的那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愛情片,來看一看這其中到底有著怎樣的區別。

內地:票房遙遙領先,質量良莠不齊

毫無疑問,內地愛情片在市場上擁有穩固的優勢地位。

作為一個受眾範圍較廣,且影片數量繁多的類型,愛情片一直以來都是國產片中最為賣座的幾大類型之一。

拍sir也統計了從2015年以來,歷年國產愛情片票房最高的前三名,來看一看這其中都有哪些規律。

票房成績是重要的參考標準之一。表格里列出的這些影片,無一例外票房都處在億元以上,不過影片之間的差距也比較大。比如2016年的冠軍《美人魚》和亞軍《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票房差了近四倍。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可以看出,近兩年年度愛情片的頭號選手票房體量在降低。當然,這和疫情的影響,以及影片所處的檔期、質量等多方面因素都有關。

結合檔期來看,表格中的大多數愛情片基本上都出自於熱門檔期,比如春節檔、國慶檔、五一檔等。這些檔期由於有節假日加成,因此對於影片的票房有很強的助推作用。至於在賀歲檔、暑期檔、寒假檔這樣的檔期內上映的影片,由於時間跨度較長,通常也可以走出一條不錯的票房長線。另外,近幾年如七夕、跨年、聖誕,包括520這樣的日子隨著熱度以及人們娛樂觀影需求的提升,也開始展現出一定的優勢。

票房成績證明了愛情片在內地市場穩固的基本盤,觀眾們對於這一類型的需求也十分明顯,但同樣不容忽視的是這些影片的質量呈現出良莠不齊的趨勢。表格里僅列出了21部影片,這其中有12部的豆瓣評分位於及格線以下,甚至有很多才剛達到4分。或許創作者也需要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內容為王的年代,隨著市場的愈發成熟,票房口碑「雙贏」才應該是努力的方向。

中國香港:商業體量趨於穩定,數量遞減質量堪憂

相比內地的愛情片在票房上的突出優勢,中國香港地區出品的愛情片市場體量相對而言就弱了不少。雖然如今內地上映的港片大多是以合拍片的形式而存在,但這其中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拍sir同樣整理了所有陸港合拍的愛情片(含純港片),由於數量眾多,只統計了票房5000萬以上的電影。至於排在頭部的像《美人魚》《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少年的你》這樣的大體量影片,由於已經歸類到內地愛情片中,因而也沒有收錄在內。

通過表格可以發現,這些電影幾乎清一色都是香港導演執導,其中不乏國際名導,而卡司陣容卻又幾乎集結了兩岸三地的演員們,有的甚至幾乎全都是內地演員。某種程度上來看,這對於定義它到底更偏向於大陸片還是港片,其實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更何況,其中有不少影片,也存在一定的類型界定問題,「愛情」其實並非主要類型,只是故事中含有愛情元素而已。

從時間上來看,大多數的影片都集中在2016年以前。在此之前,像彭浩翔的《志明與春嬌》系列,杜琪峰的《單身男女》系列,以及谷德昭、黃百鳴這些導演每年一度群星薈萃的「報喜」系列,基本上還是可以代表港產愛情片的整體現狀的。但在那之後,愛情片數量急劇減少,2017年僅有《春嬌救志明》《喜歡你》《原諒他77次》三部影片上榜,在那之後這個類型甚至直接「消失」了,直到本周的《感動她77次》上映,港產愛情片才重新回歸觀眾們視野。

整體看來,雖然這些影片的票房體量基本上處在比較穩定的區間內,但是從影片的口碑來看,實在有些令人堪憂。這其中有水土不服的原因,也有劇本和製作的問題,總而言之,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影片鳳毛麟角,更別提「爆款」的出現。

總之,港產合拍愛情片從商業體量上來看,似乎並不屬於最賣座的第一梯隊。而這背後數量的日益減少,以及整體質量的參差不齊,或許更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一個問題。

中國台灣:青春片蔚然成風,文藝片填補市場

由於政治地緣等各方面原因,登陸內地的台灣愛情片數量要比香港地區少了很多,包括合拍片在內。但是整體看來,一方面,台灣愛情片的平均質量要比港產合拍的高,大多數影片都保證在了及格分以上,還有個別突破豆瓣8分的作品;另一方面,排在首位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台灣本土愛情片,雖然口碑陷入爭議,但接近10億的成績大大抬升了台灣電影在內地的市場上限,這也是純港產愛情片難以做到的。

表格里的這些影片,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以青春愛情片為主,包括經典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其實都屬於這一類型。這些影片多依靠台灣本土出品,風格清新自然,基調文藝唯美,講述青春的遺憾和美好,不僅在台灣本土的口碑和票房成績不俗,來到大陸同樣也能收穫廣泛的好評和市場的認可,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新經典」。

而另一類則是以《小時代》系列為代表,包括鈕承澤的《愛》、周杰倫的《天台愛情》這一類更加商業的陸台合拍片。這類作品一開始的定位就是面向兩岸三地的市場,因此投資比例也更大,卡司里也有不少內地演員的面孔。從類型上來看,這些影片在愛情以外也會雜揉進其他的元素,比如青春、喜劇、歌舞等等。

剩下的一類,則多是憑口碑取勝的文藝愛情片,但是市場票房往往並不樂觀。像《海角七號》雖然在台灣本土票房大賣,但是進入內地顯然有些水土不服;再比如張艾嘉的《念念》《相愛相親》,口碑都很不錯,但是票房也僅僅突破一千萬;而像《聽說》《逆光飛翔》這樣的影片,票房甚至才幾百萬,難以產生更大的水花。

總的來看,台灣愛情片在內地的市場前景還是十分值得看好的,在合適的檔期、匹配的宣傳,以及紮實的口碑基礎上,再誕生一部5億+的「爆款」,或許並非難事。期待接下來的《你的情歌》《當男人戀愛時》等愛情片在內地上映時會有不俗的表現。

北美:質量出色,體量有限

2012年,卡梅隆的《鐵達尼號》時隔14年再次駛入國內,一舉拿下9.5億票房,成為當年年度票房的第二名,也成為了好萊塢在內地票房最高的愛情片。

一般來說,國內公映的好萊塢進口分帳片,主要還是以各大公司的大體量商業類型片為主,相比超英片,以及科幻、動作、犯罪、懸疑這些受眾更廣的類型,愛情片其實並不屬於最賣座的一類,所以票房體量相對會弱一些,破億的影片數量也比較少。

表格里這些相對賣座的電影,基本上滿足了幾個特點:一是有比較強大的IP加持,比如迪斯尼的這些童話真人片,在內地家喻戶曉,受眾相對比較廣,市場反響都不錯;二是可能有一些內地觀眾熟悉的好萊塢演員,比如《太空旅客》中的「大表姐」,《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小李子」等,演員的票房號召力依然十分重要;三是類型的融合對於愛情片來說也是比較重要的,完全意義上的愛情片其實市場很局限,但如果有科幻、動作、喜劇、災難等一些賣座類型的加成,對於愛情片來說還是非常有效的。

亞洲:日本動畫以量取勝,其他國家偶有黑馬

亞洲地區,日本無疑是引進愛情片數量最多的國家。一方面,文化的同源性讓觀眾對於故事的理解比較容易;另一方面,日式愛情片恬靜溫柔的風格在內地也有一批十分忠實的觀眾群。

相對而言,日本動畫片比真人電影在國內的市場和體量都要大得多,表格里也可以看出,目前日本愛情片的票房前五名無一例外都是動畫片,前兩部還都是出自導演新海誠之手。我們統計了票房處在1000萬以上的愛情片,其中動畫片無論從數量還是體量上來看,都處於領先優勢。這其中的差距,恐怕還需要很長時間來彌合。

韓國片的情況就沒那麼複雜。首先,自從「限韓令」以來,韓國電影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內地的大銀幕上了,所以之前那些影片的票房,對於如今的市場已經不太適用了;其次,幾年前,韓國導演來華拍片成為一種熱潮,因此目前內地賣座的韓國愛情片,其實都是當年中韓合拍的模式,真正韓國本土自製的愛情片,少之又少。不過從今年起,韓國片回歸引進有望,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儘快看到真正的韓國愛情片登陸內地銀幕。

前幾年,印度和泰國片也開始成了批片市場的一大香餑餑,市場上也出現了幾個「爆款」,但這其中卻較少看到愛情片類型的身影。目前這兩個國家的愛情片在內地市場均無破億的作品,相比最賣座的類型體量,還是存在不少的差距。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小眾國家愛情片在市場上的天花板還是比較明顯的。

歐洲:票房上限明顯,補足市場生態

至於歐洲地區,相比亞洲地區來說,這一塊的批片市場相對就更小了。

一方面,歐洲地區的電影很多都是以多個國家和地區合拍的形式出現,這類影片對於內地觀眾的吸引力本就不大;另一方面,由於批片引進的窗口期較久,再加上宣傳體量一般也有限,這對於影片的最終票房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從製片國家看來,法國的愛情喜劇片引進數量是最多的,表格中僅收錄了票房1000萬以上的電影。某種程度上來看,能夠達到1000萬的歐洲批片,基本上已經算是相當成功了,大多數的影片,無論是不是愛情片類型,還都主要集中在幾百萬的區間內徘徊。不過,雖然這些影片的市場反饋並不是特別積極,但是對於整個市場多元生態的發展來看,還是具備十分重要的促進意義。

總結:愛情片仍屬賣座類型,但市場差異較大

通過梳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愛情片類型在內地的上映情況,可以發現,愛情片這一類型在內地的市場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國產片領域,在熱門檔期內一般都會有幾部愛情片大幅度領跑,票房上限也有望不斷被突破。

至於進口片方面,各個國家之間差距比較大,好萊塢影片往往擁有較高體量,而小眾國家的批片能保證千萬級以上就已經是不錯的成績。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於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不同,也可能是檔期以及競爭對手造成的壓力,抑或者是影片本身的質量問題。但無論如何,能夠在市場上看到這些較為小眾的作品,對於整體市場生態的繁榮推動,仍是好事一樁。

而且,從類型角度來看,一般來說各個國家的進口片票房冠軍,也不會是愛情片為主,這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愛情片雖然大體賣座,但相較於那些強類型強情節性的作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當然,在各方的合力作用下,不排除未來會有更多「爆款」作品誕生的可能。

總之,人們願意謳歌愛情,欣賞愛情,更嚮往愛情的美好與純粹,因為這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內心情感都息息相關。從這點上來看,愛就是愛,無關性別國籍種族膚色階層,那些經典的愛情電影,也正是因為擁有這樣巨大的能量,才能夠如此經久不衰地影響並打動著一批又一批觀眾。

或許,未來的愛情片能夠在現有的模式框架上,尋找到某些新的突破口,去探尋人類內心更複雜更深層次的情感世界,以及愛的究極本質。或許到了那時,愛情片類型在市場上可能會上升一個全新的台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yqgbnkBbyZbTSdkuo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