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虹霓幻色——清早期顏色釉瓷大賞(二)

2019-10-23     遇見東方


清康熙 豆青釉暗刻纏枝花卉紋紙槌瓶高24.3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8.5厘米


清乾隆 豆青釉瑞果紋梅瓶高17.5厘米,口徑4.1厘米,足徑6.5厘米


清康熙 綠郎窯釉葵口盤高3.2厘米,直徑20.8厘米,足徑11.3厘米


綠郎窯,現今更習慣於稱為郎窯綠,屬於康熙時期仿製明代青釉紋片瓷的品種,與郎窯紅並稱。綠郎窯雖雍乾以後大量燒制,器型翻新,但釉質與康熙製品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頗類似於後制孔雀綠與康熙孔雀綠的關係一般。


清康熙 綠郎窯釉五彩花蝶紋菊瓣碗高6厘米,口徑11.3厘米,足徑5.3厘米


本品通體施綠郎窯釉,釉色淡雅,外壁繪五彩洞石花卉紋,內心繪雜寶紋,康熙晚期特徵明顯,燒成時間直指郎窯時期。這件製品既有與之相近的郎窯紅器型佐證,更繪製了典型的康熙五彩,成為綠郎窯品種認定和斷代的重要器物。


清順治 白釉暗刻庭院瑞獸紋大蓮子罐高30厘米,口徑7厘米,底徑13.5厘米


本品紋飾以減地剔刻法刻制而成,以刀代筆,表現精細入微,鱗毛清晰可數,山石層次分明,遠、中、近景一目了然,細節則完全不亞於青花製品,而比青花更具立體感。麒麟芭蕉紋及蓮子罐時代特徵均較明顯,應是順治製品無疑。


清雍正/乾隆 白釉暗刻雲蝠紋太白壇高20厘米,口徑8.2厘米,足徑9.5厘米


此類器型因類似太白醉酒之酒罈,故稱太白壇或太白罐,一般認為太白壇流行於雍正、乾隆時期。


清雍正/乾隆 白釉暗刻喜鵲登梅紋小太白壇高9.5厘米,口徑5厘米,足徑4.2厘米


雍正 白釉暗花葵口盤一對高3.8厘米,直徑19.5厘米,足徑12.3厘米


清康熙 烏金釉筆海高15.6厘米,口徑19厘米,底徑18.3厘米


這件筆海總體呈圓柱形,直壁略外侈,玉璧底,器內施白釉,外壁施烏金釉,通體烏黑。故宮博物院所藏相同形制的烏金釉描金赤壁賦筆海,隱約可見己丑(康熙四十八年)紀年款,為此類器物的準確斷代提供了依據。


清康熙 烏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紋撇口碗高9.8厘米,口徑19.5厘米,足徑8.5厘米


碗外壁施烏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紋一周,近處高樹屋舍,兩高士相遇於江邊,遠處層巒疊嶂,一片漁舟正在歸岸,體現了康熙晚期國泰民安、悠閒自得的民間生活場景。本品紋飾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烏金釉棒槌瓶頗為相似,當為同期製品。


清順治 醬釉暗花內瓔珞外三相觀音紋敞口碗高9厘米,口徑18.5厘米,足徑7.5厘米


清乾隆 仿官釉樹樁形筆筒高9.6厘米,口8.5厘米x7厘米,底6.5厘米x6厘米


清代民窯官釉、哥釉之區分,一般來說官釉主要屬青釉系,不開片或開淺淡紋片,米黃、醬色、藍色等釉的開片瓷均可認為是哥釉,哥釉瓷中青釉系製品相對較少;若同為青釉系開片瓷,官釉一般釉質更滋潤,開片較淺淡,開片與釉層結合不如哥釉瓷緊密,哥釉瓷則釉質往往更加老辣,開片與釉層結合較好。


清雍正 仿汝釉葫蘆瓶高19厘米,口徑3.6厘米,足徑7厘米


清雍正 黃哥釉撇口荸薺瓶高16.2厘米,口徑4.5厘米,足徑6.5厘米


清代哥釉技術較為成熟,可燒制多個品種的哥釉製品,本品釉色接近紫金釉,相對較少見,製作也頗精良,屬於清早民窯精品之作。


清康熙/雍正 綠哥釉三足爐高6.3厘米,口徑11厘米,足距4.8厘米


關於綠哥釉有兩種說法,一種將綠郎窯稱為綠哥釉,但綠郎窯已被證明屬於鐵青釉,而非綠釉,所以稱為綠哥釉其實不恰當;另一種即低溫綠釉開片的品種,所謂低溫綠哥釉。


清雍正/乾隆 綠哥釉截筒罐高11.8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6.5厘米


本品器型頗為罕見,型似現代的易拉罐,唇口,束頸,斜肩,直壁,圈足,足端略帶醬色,器內及器底為灰哥釉,外壁淡綠色紋片釉,開片有輕微染色,當屬前述第二型綠哥釉。


清康熙 仿定暗刻螭龍攀靈芝紋紙槌瓶高15.8厘米,口徑3.7厘米,足徑6.5厘米


本品胎體厚重,極具壓手感,漿胎,直頸,斜肩硬折,高圈足,圈足內復起一圈,略似雙圈足,十分特殊。裝飾層次繁縟,外施透明釉,總體呈牙黃色,淡黃開片隱隱,較好地再現了定窯製品的釉色特徵。本品造型挺拔,線條利落,方起方折,是對康熙造型和工藝硬朗特徵的極佳詮釋。



清乾隆 仿定里外模印洋花海水龍紋盤高4.5厘米,口徑18.2厘米,足徑11.8厘米


本品漿胎,內心模印海水立龍紋,外壁模印纏枝洋花紋,施透明釉,總體呈牙白色,有較大開片。該器仿製定窯風格,內壁紋飾頗有宋代定窯遺韻,外壁纏枝洋花紋則清代風格明顯,為一件仿古而又創新之作。


清乾隆 仿鈞釉梅瓶高19.5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6.5厘米


清代景德鎮窯仿鈞釉始於雍正七年,是年三月,唐英派御窯廠廠署幕友吳堯圃去鈞州調查鈞窯器的燒造方法,「搜物探書尋故老」,同年七月即有仿造鈞窯瓷器的記載,可見這次調查是成功的。


清乾隆 仿鈞釉橢圓貫耳瓶高23厘米,口徑8.7厘米x7.3厘米,底徑9厘米x7厘米


清代御窯窯變釉貫耳瓶多為長方倭角形,從乾隆朝起這一品種作為大運瓷器一直燒造至清末宣統時期。所見其他品種貫耳瓶也以四方形為多見,此類橢圓式則較為少見,別有趣味。


清乾隆 茶葉末釉小梅瓶高8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2.9厘米


清代茶葉末釉瓷器的燒造按《景德鎮陶錄》之說當始於康熙二十年的臧窯,但目前所見傳世實物均早不過雍正時期。清宮檔案中御窯茶葉末釉製品被稱為廠官釉。


清乾隆 茶葉末釉墨床高2.5厘米,長9厘米,寬3.5厘米


該墨床成長方卷幾形,頂面平坦,兩側圓弧形向內捲曲成卷足。卷足端及底部以六個支釘支燒而成,並經打磨平整。通體施茶葉末釉,深褐色地子上滿是黃綠相摻的結晶斑紋,層層疊疊,恰似灑了一層細碎的茶葉末子,燒成效果恰到好處。


清乾隆 鐵鏽花釉小梅瓶高10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3.5厘米


清雍正/乾隆 高粱紅釉小弦紋瓶高14厘米,口徑3.3厘米,足徑5.6厘米


本品寬唇口,長頸,圓肩,球腹,圈足,頸部、腹部飾弦紋多條,故稱弦紋瓶,為雍正官窯創製的新器型。通體施爐鈞釉,藍色和紫紅色條紋競相奔流,如斑似苔,屬於高粱紅品種,當為雍正至乾隆早期製品。


清乾隆 爐鈞釉梅瓶高15厘米,口徑2.5厘米,足徑5厘米


本品為乾隆時期稍微瘦削的梅瓶樣式,通體施爐鈞釉,顏色鮮明,流淌略成羽毛紋。乾隆時期民窯爐鈞釉燒造器型頗多,多為把玩類小件和案頭陳設器,近年頗受藏家追捧。


清順治/康熙 外虎皮三彩內瓜皮綠釉模印龍紋盤高3.8厘米,直徑17.3厘米,足徑10.5厘米


該盤內壁模印兩組前後追趕火珠的龍紋,施瓜皮綠釉,外壁施虎皮三彩,底部施綠釉。內外彩釉均在素胎上施就,並二次低溫燒成。該器龍紋額部鬃毛前飄,具有典型的順治龍紋特徵,類似用模印表現的龍紋在明末清初瓷器上多有出現。


清乾隆 仿木釉墩式碗高4.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9.8厘米


此類木紋碗的造型仿自西藏地區的「扎卜扎雅」碗,實際即一種用癭木製成的碗。純木質的扎卜扎雅碗用於喝奶茶,內壁包金、銀的用於喝青稞酒。瓷質仿扎卜扎雅碗創製於雍正官窯,此後官、民窯都有製作,仿木釉遂成為一個品種。此碗木紋表現非常逼真,紋理、年輪、結疤栩栩如生,體現了清中期仿生瓷的非凡技藝。



杭州:虹霓幻色——清早期顏色釉瓷大賞(二)

清中期 仿石釉大荸薺瓶高26.2厘米,口徑7.5厘米,足徑12厘米


仿石釉也是雍正以後出現的仿生瓷品種,傳世所見仿石釉的工藝較為多樣,有高溫釉仿石釉、素胎絞胎仿石釉、低溫仿石釉及彩繪仿石釉等。本品釉下有淺淡的青花線描痕跡,外施低溫仿石釉,可能採用了將不同色階的醬黃色彩料塗淋在器身的方法施釉而成。


清乾隆 絞釉小膽瓶高10.5厘米,口徑1厘米,足徑2.5厘米


絞釉是在金元時期出現在磁州窯系的一種特殊施釉工藝,傳世品非常稀少,也有將其解釋為絞護胎釉。大約在乾隆時期景德鎮也出現了絞釉工藝,可能是仿磁州窯系絞釉,也有可能是模仿絞胎料器的效果。


清乾隆 桃花洞釉蘿蔔瓶高17.5厘米,口徑4厘米,足徑5厘米


桃花洞釉也是一種主要流行於乾隆時期的神奇裝飾效果,採用吹釉工藝,將不同顏色的釉斑吹施於同一器物之上,形成一種光怪陸離的奇異景象,與虎皮三彩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此類器物的傳世情況看,這一品種也有可能是因外銷需求而生產的,其名稱也頗有浪漫主義色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uai-20BMH2_cNUgxV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