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大同新修的永泰門向西北望去,一處硃紅色的建築組群佇立在藍天下,這便是善化寺。劉俊卿的這篇文章,帶我們再一次走進白雲悠悠,風鈴陣陣的善化寺。
善化寺坐落在山西大同古城南門西側,故俗稱"南寺",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寺院占地兩萬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前兩處殿宇為金代建築,後面的大雄寶殿是遼代建築。大雄寶殿左右為垛殿,西側為普賢閣,東側是文殊閣。
風鈴陣陣
在善化寺山門東側的甬道上向北觀望,寺院沿中軸線布置,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典型的"珈藍七堂"古制建築群,禁不住從心底發出陣陣讚嘆。講解員告訴記者,善化寺不但是座千年古剎,而且是國內現存建築規模最完備的遼金寺院。
善化寺的前身"開元寺"屬國立寺院,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算來距今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五代後晉時,更名為"大普恩寺"。遼末保大二年(1122年),遼金交戰,金兵攻陷遼陪都西京(今大同),大普恩寺"棟宇所僅存者十不三四",乃至淪為金兵屯營之地。金初天會六年(1128年)至皇統三年(1143年),該寺住持圓滿大師以花甲之年廣募善緣,重修寺院,用15年的時間將寺院重修如新。南宋朱弁《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記載了當時寺院的規模,"凡為大殿,暨東西垛殿、羅漢洞、文殊、普賢閣,及前殿大門,左右斜廊,合八十餘楹"。
大普恩寺可以說是當時全國一流的國立寺院,全國重要的佛事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據元史記載,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曾經"命江浙轉運司通管課程,集諸路僧四萬於西京普恩寺作資戒會七日夜"。
明正統十年(1445年),明英宗賜該寺"善化",而且寺院作為官吏"習儀之所",建立"僧綱司"管理全城僧眾。善化,比喻佛法如流水,萬物入水而鮮潔,以此教化人們"向善",此名沿用至今。
明末,由於大同總兵始降復反,善化寺遭戰火摧殘。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08年——1716年),元慶和尚主持修繕善化寺,歷時9年,並彩繪壁畫60餘間。1949年後,善化寺進行了幾次大的修繕,1953年落架重修普賢閣,1994年落架重修大雄寶殿,1999年大修天王殿,2007年維修三聖殿,2008年復建文殊閣,善化寺歷史上的巨剎風貌得以恢復。
三聖殿
進得善化寺山門,剛睹四大天王橫眉怒目、威風凜凜的姿態,緊張的心還未放鬆,又踏進了三聖殿,被三聖殿內寬闊的空間所震撼。三聖殿面闊5間,32.5米;進深4間,19.2米。4根粗大的巨柱拓開殿內的空間,使進入殿內的人沒有一點壓抑感。
解說員說,三聖殿的4根主柱是金代的原構,記者目睹粗壯的圓柱,感悟著金代匠人們的智慧。為了滿足人們禮佛時的空間需求,減少柱列對視線的影響,當時的工匠常常使用"減柱法"和"移柱法"來實現,三聖殿用的就是"減柱法",它與"移柱法"一樣,是遼金時期建築設計施工中的創新。
迎風怒放的"花"——60°斜拱
走出三聖殿,回頭看開在殿檐下那朵迎風怒放的"花"——60°斜拱。它不但承載著檐部重量,而且還具有裝飾作用,形如花朵,宏大壯麗。斜拱不同於普通斗拱的出拱(與梁枋成垂直方向),而是與梁枋成45°或60°的斜拱或斜昂,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這類型的構件在宋式建築中並未出現過,宋《營造法式》中也隻字未提,並且除山西境內的一些地區外,這種形式的斗拱在遼金後基本絕跡。可以說,這種構建伴隨遼金王朝的出現而出現,又伴隨遼金的沒落而銷聲匿跡。有學者推測,斜拱是來源於北方游牧民族傳統住居中的某種成角度的支撐構件,結合了中原本來的斗拱做法最終形成的。
走出三聖殿,北望大雄寶殿,整個大殿氣勢恢宏,就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鳥。記者登上3.3米高的月台,進入大雄寶殿殿內。
該殿面闊40.7米,進深26.8米,是現存遼金時期第三大大雄寶殿。建立遼金的契丹族與女真族都信奉佛教。對於遼金統治者來說,信奉佛教是吸收漢地文化、統治漢人的工具。記者抬頭仰望大雄寶殿那一尊尊面部飽滿的莊嚴法像,33尊金代彩塑講述著同一個故事,主題正是教化人們"向善"。這也許是當年明英宗給這座國立寺院賜名"善化"的一個緣由吧。
大同善化寺金代彩塑
塑像故事圍繞"鬼子母"展開。佛經中記載,其前身是牧羊女,一次,她拖著懷孕的身子,隨眾參加王舍城的慶祝活動,高興得手舞足蹈,最後墮胎於地,遭到眾人厭惡,她在憤恨中發出惡誓:"欲來世生王舍城,盡食人子。"來世,她果然轉世王舍城,生五百子女,天天吃王舍城嬰兒。後來,她經佛祖說法和訓誡,幡然醒悟皈依佛門。在鬼子母塑像的左腳下,有一青面紅髮小女鬼像,是鬼子母作惡時的形象。匠師別出心裁,以它的矮小兇惡,來襯托其皈依佛門後的善良美麗。
大雄寶殿內,有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所繪佛經壁畫190平米,彌足珍貴。東西兩側磚台上,還塑有24尊護法天王像,有的英武魁偉,有的瀟洒狂放,有的慈祥含蓄,面容具女真色彩,北方游牧民族的性格,通過這些彩塑生動地展現出來。
一陣涼風,吹來了院子裡的花香。記者凝視殿堂里的塑像,那些紋飾細密的衣裙,仿佛要被風吹得飄了起來。
在善化寺三聖殿遊覽,殿堂西側南邊那塊名為《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的石碑,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這塊碑立於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又稱為"金碑",其碑文作者是宋代才子朱弁,故也稱《朱弁碑》。碑文記述了善化寺在遼末毀於戰火的情況,以及僧人圓滿大師重修寺廟的壯舉,全文共計1076字,是善化寺僅有的最早的文字資料。碑高4.45米,寬1.28米,用顏體寫就,不僅書法雕刻技術極為精湛,而且碑文內容翔實生動,文采飛揚。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的石碑
朱弁,南宋徽州婺源人(1085-1144年),字少章,號觀如居士,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叔祖父。據《宋史·朱弁傳》記載,建炎元年(1127年),趙構懸榜聘使者赴金探聽徽宗、欽宗二帝下落。王倫經人推薦,被任為通問使,朱弁自薦為通問副使。第二年正月,王倫、朱弁等冒著風雪,來到金國的西京即大同,面見了金國的權臣粘罕。他們向粘罕痛陳兩國開戰的弊端,好戰的粘罕聽不進兩人的勸說,並將他們轟了出去。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金人忽然派人傳話說,和議可行,應派一人到金國元帥府去接受國書回國。因當時金國只答應一人回國,朱弁毅然對王倫說,我來了以後,本來就準備死了,希望你接受國書回去稟告天子,結成兩國之好。
王倫走時,朱弁讓王倫留下南宋的官印,並把官印藏在懷中,每天懷揣著官印睡覺,不忘自己的使命。粘罕先是讓他當金國的官員,他不肯,接著就斷絕了飲食來折磨他。一日,朱弁對南宋被扣留的士大夫說:"我已經選好近郊的一塊墓地,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那個地方。"後來,朱弁看到回南宋無望,就在當時的大普恩寺辦起私塾,吸引金國王公貴族子女前來就學,為傳播漢文化做出了貢獻。
朱弁被金國扣留西京17年,其中有14年住在大普恩寺。在這14年中,他與大普恩寺的僧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特別是親自目睹了年過花甲的圓滿大師晝夜為修寺操勞的情景,寫下了《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的碑文。如今,這塊碑已經站立了800多年,堪稱善化寺的"鎮寺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