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 星期三 武漢 陰
日記作者: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李銳
整理:名城蘇州網記者 王子琦
今天是我來武漢的第四天,也是我的生日。早上醒來,發現武漢的天特別的藍,手機里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祝福。平時很少過生日的我,在這個特別的時間,特別的地方,感受到了特別的溫暖。但令我沒想到的是,下午我收到了我媽媽的微信祝福,在微信里她戳穿了我這些天來善意的「隱瞞」。
李銳(右)
我是在元宵節深夜接到命令,消化科需要派一名專家支援武漢同濟醫院重症病區,黨員優先。我是支部書記,沒啥好說的,很快就回復了:「我去!」 回覆信息以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媽媽。爸媽身體都不是很好,經歷過幾次大手術,特別是媽媽,對我特別操心。從1993年來到蘇州醫學院讀書到留校、工作、生活,對媽媽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03年非典,第一批上發熱門診,電話里媽媽哭的很傷心!這次為了不讓她擔心,我打算先瞞著她,到了武漢再說。
第二天一大早的出征儀式,我躲過了合影和現場記者的採訪,因為擔心媽媽看到新聞里的我。我還特別關照了微信里的親友們,千萬不要在朋友圈分享關於我出征武漢的信息。電話、信息整了一圈,反覆思考是否還有「漏網之魚」,確認萬無一失之後,我踏上了開往機場的大巴。
到達機場後接到通知,作為蘇州二隊黨支部書記,送行儀式上,會由蘇州市市長李亞平親授黨旗。激動之餘,意識到精心策劃的「瞞媽」計劃可能面臨挑戰。仔細回想了一下,媽媽不看電視,關注的公眾號又很少,最大的風險依然是朋友圈。再次給「同夥」們關照了一圈,大家都心領神會。
(李銳和母親的微信聊天)
沒想到百密終有一疏,生日這天媽媽發來微信提醒:「多保重!報紙上看到了。」最後我的「瞞媽」計劃還是被紙媒暴露了。但我卻未迎來想像中的責怪與擔憂,而是滿滿的鼓勵與祝福。這讓我感受到了力量。但最終我還是沒有撥打媽媽的電話,畢竟我們的戰鬥才剛剛打響。武漢不相信眼淚。
回想這幾天,2月9日晚上,我們蘇州醫療隊順利抵達武漢。我們二隊共130人,是由蘇大附一院和來自張家港、崑山、太倉多家兄弟醫院醫護人員共同組成,整建制接管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醫院一個重症病區。
2月10日白天,在郭強隊長指揮下,二隊隊友們以「蘇州速度」迅速完成了物資卸載、整理、發放,醫院會議培訓,病區環境熟悉,感控流程完善,醫護人員分組、排班。剛剛準備就緒,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突然接到指揮部通知,當晚我們病區就要開始接收第一批重症病人,比原定計劃提前了很多。疫情就是命令,第一批奔赴前線的先鋒隊很快組成。
晚上九點,蘇州醫療二隊抗擊新冠肺炎的第一戰準時打響。到次日晚上九點,僅僅用了24小時的時間,就收治了42名重症病人。隊友們的出色表現,也受到了同濟醫院配合工作同事們的讚賞與感謝。
(來自蘇州的醫護人員們)
這些天我們穿上戰袍,是抗擊新冠的勇士。脫去白衣,都是父母牽掛的孩子,孩子思念的父母。領命出征的戰友們,每一個都有像我這樣的兒女情長。擔任隊長的郭強主任,是我院年輕有為的呼吸重症領域專家,從禽流感到H1N1,經常連續數月不回家。提到父母的擔心,無奈地說「連哄帶騙!」感染科羅二平主任,參加過汶川地震支援,每次接到命令,都是說走就走。這次剛好女兒要去澳大利亞讀書,言談及此,難掩不舍與慚愧。
附一院男神,心內科錢曉東主任,出征前對媽媽詳細介紹了同濟醫院的實力與牛逼,巧妙轉移了她的擔心憂慮。呼吸科錢紅英護士長,是我們團隊的大管家,告訴父母「最近醫院太忙了,沒時間回家」 同濟醫院負責我們病區的陳護士長,工作起來雷厲風行,儼然一個「女漢子」。空下來談到已經整整一個多月沒有回家,沒有見過父母孩子,眼眶已經濕潤了。
醫護如此,患者和家屬又何嘗不是?昨天下午我接診了一位87歲的老爺爺,打電話給他兒子了解詳細病史。聽得出應該是個中年漢子,對父親半個多月的經歷如數家珍,但說著說著,聲音就哽咽了。不由得安慰他「放心!老爺子肯定會平安回家的。」病毒無情人有情,危難時刻,正是各條戰線上的人們齊心協力,我們才可能最終走向勝利。
(責編:王子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tGkPXABgx9BqZZIN9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