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脂肪栓塞、神經白塞病、NMOSD極後區綜合徵丨3分鐘讀片· 第11期

2019-08-23     醫脈通神經科

導讀

醫脈神經每周五個工作日都有雷打不動的早餐病例學習,每天3個短小精悍的小case,每天掌握3個知識點。

每個群的群主輪流提供早餐病例,感謝各位群主及老師們的辛苦付出,也感謝參與討論的眾多群友。大家思想的碰撞,產生了無數的智慧火花,常在群里逛逛,每天都有新的收穫。上周的精彩晨讀病例摘選如下。

本次病例整理:趙偉

醫脈通編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病例1(病例提供:杜琴 老師)

患者,青年女性。患者入院前3小時於院外行「左側顳部自體脂肪填充術」。2小時候後自覺頭暈,隨即出現失語。急診取栓後兩天去世。

答案:急性脂肪栓塞

本病例難度不高,目的是再次讓老師們了解美容手術可能造成的致命性危害。自體脂肪注射是一種常見的面部軟組織美容手術。雖然這種手術通常是安全的,但有個別患者在注射後出現視力喪失或腦梗死。患者大腦中動脈低密度灶,符合脂肪栓塞。顳部自體脂肪注入術時,注射針刺入顳淺動脈,高壓注射下,脂肪碎塊經顳淺動脈逆行入頸外動脈,經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再進入顱內導致頸內動脈供血系統的腦栓塞,和/眼供血受阻導致失明。因此,脂肪注射應緩慢進行,並確保注射器回抽沒有血液。

病例2(病例提供:趙堯輝 老師)

患者,女,18歲。主要症狀為急性頭痛、嘔吐、視物模糊。患者既往有炎症性腸病和口腔潰瘍病史。

答案:神經白塞病

本病例開始沒有給炎症性腸病和口腔潰瘍病史,好多老師考慮是中毒。當一個既往有反覆口腔或生殖器潰瘍、葡萄膜炎或白塞病其它症狀的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時,需要考慮神經白塞病(NBD)。神經白塞病是一種累及多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復方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皮膚病變和葡萄膜眼,也可累及血管、神經系統、消化道、關節、肺、腎等器官。當累及神經系統時,稱為神經白塞病。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較多見,可有頭痛、Horner綜合徵、假性球麻痹、癲癇、無菌性腦膜炎、視乳頭水腫、偏癱、失語、截癱、感覺障礙、精神異常等症狀。腦實質NBD典型的好發病灶是腦幹,通常累及腦橋,可向上蔓延至中腦、基底節、間腦;可表現為半球的白質病變,也可為半球孤立性病灶,需與腫瘤、膿腫和先天性囊腫等鑑別;急性/亞急性病灶為T1WI上等-低信號,增強通常有強化,T2WI和FLAIR上為高信號,DWI上高信號,相應ADC值降低。

病例3(病例提供:趙堯輝 老師)

患者,女,45歲。主要症狀為持續打嗝、嘔吐、吞咽困難、眩暈,多動,上視性眼球震顫。患者完善腦脊液檢查,提示AQP4(+)

答案:AQP4(+)的視神經脊髓炎,極後區綜合徵

極後區又稱最後區,位於第四腦室底後部水平、孤束核和延髓的背側面。極後區主要由缺乏緊密連接的有孔毛細血管供血,且缺乏正常的血腦屏障,對許多不能進入其他腦組織的蛋白質、多肽具有通透性。此區的星形膠質細胞富含水通道蛋白4(AQP4)抗原,因此容易成為AQP4抗體損傷的部位。極後區綜合徵(APS)是指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的頑固性呃逆和/或噁心、嘔吐。

如果患者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的噁心、嘔吐和呃逆(單獨出現或合併其他症狀),發作性或持續性,症狀存在≥48h(如MRI可見極後區新發病灶,則症狀存在時間短(<24h)時也需考慮);對症治療(靜脈補液,止吐藥物,呃逆治療)並不能完全好轉,排除其他病因後就要考慮NMOSD極後區綜合徵。

病例4(病例提供:姜宏佺 老師)

女,76歲,主因排便習慣改變1周入住消化科,後因出現因精神差,反應遲鈍,乏力,睡眠差,查體:垂直眼震,四肢肌力3級,病理征陰性。住院過程中發現水平眼震。

答案:副腫瘤綜合徵

患者老年女性,大便習慣要考慮腸道腫瘤等。患者臨床症狀表現為反應遲鈍、睡眠障礙等,要考慮顳葉受累,頭MRI示雙側基底節病變。雙側基底節病變的原因考慮:中毒(CO、醇類、苯類等);代謝異常(血糖異常、血氨異常、缺血缺氧、ODS等);感染(病毒、真菌);免疫性(自身免疫性腦炎、副腫瘤、ADEM、白塞);血管病(CADASIL、TOB、Percheron栓塞、DAVF、Pres等,多累及雙側丘腦);代謝(肝豆、MELAS、有機酸血症);變性病(CBD、NF1等);腫瘤。後完善肺CT示左肺上葉側胸膜局限性增厚。全腹部ct未見異常。腦電圖未見異常。完善腫瘤標記物抗體提示NSE、Cyfra211、CA199增高,自免腦抗體(-),副腫瘤抗體提示抗CV2、抗Hu抗體(+)。

病例5

女性,73歲,進行性意識模糊、行為紊亂4天。發病前數周有間歇性頭痛。既往史:高血壓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輕度抑鬱,有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史。

答案:抗AMPAR腦炎

本病例的影像特徵很明顯,病灶靠後,結合頭痛、高血壓病史,好多老師認為是PRES。補充資料:第二次復發時,原始血清樣本檢測到抗AMPAR抗體。促甲狀腺激素升高(5.4 mIU/L),T3、T4水平在正常範圍內。EEG雙側慢波。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症狀多次復發。答案是抗AMPAR腦炎。患者突發起病的意識模糊、精神行為異常應該想到自身免疫性腦炎。抗AMPAR抗體腦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仍不清楚。AMPAR在中樞神經系統廣泛分布,但主要位於在海馬。典型臨床表現包括意識障礙、精神異常及癲癇發作等,約 70% 的患者具有惡性腫瘤(胸腺瘤、肺癌或乳腺癌),並且約 50% 的患者合併有其他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橋本甲狀腺炎、雷諾病等,也可表現為抗血液過氧化物酶,谷氨酸脫羧酶、抗核抗體等自身免疫抗體陽性。

病例6

男性,32歲,全面性癲癇發作和右側同向性偏盲。左乙拉西坦對癲癇控制較好。活檢顯示炎症性脫髓鞘白質病變,雖用大劑量激素效果欠佳。

答案:X-ALD

本例患者好多老師考慮腫瘤,包括膠質瘤、淋巴瘤、炎性假瘤等,患者的影像特點占位效應不明顯,無明顯水腫,跨胼胝體,像淋巴瘤但是激素效果不佳。活檢顯示炎症性脫髓鞘白質病變,要考慮遺傳性脫髓鞘病。補充病史:母親的叔叔因神經損傷導致嬰兒時期死亡;血液中極長鏈脂肪酸陽性。X-連鎖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X-ALD)是一種遺傳性神經變性病,主要累及腦白質、神經軸突、腎上腺皮質和睪丸。主要生化改變是繼發於過氧化物酶體功能異常的極長鏈脂肪酸(VLCFA)蓄積。異常增多的VLCFA可以沉積在腦白質、周圍神經、腎上腺、睪丸以及羊水細胞,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性脫髓鞘病變,可伴有腎上腺皮質萎縮或發育不良。頭部MRI顯示典型的病變部位在頂枕區,且通常是雙側的,但偶爾也可局限於一側。

病例7(病例提供:康健捷 老師)

女,63 歲,反覆頭暈、四肢乏力、記憶力下降5年。

答案 :伴有皮層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CADASIL)

本病例比較典型,絕大多數老師回答正確。CADASIL主要累及側腦室周圍和深部白質。以額葉白質最常受累,其次為顳葉和頂葉,而枕葉受損程度相對較輕。外囊、顳極的對稱性異常信號對診斷有高度提示作用。胼胝體亦可全層受累,引起胼胝體萎縮。當然也有不典型CADASIL,表現為腦小血管病,如微出血、腦萎縮等。可以通過ADASIL量表進行篩查,如果總分≥15分者,提示CADASIL。

病例8(病例提供:王浩玥 老師)

患者,女,43歲,因「頭暈、行走不穩1月,加重伴左側肢體無力10天」入院,1月前以「顱內感染、自身免疫性腦炎」收治。激素治療效果欠佳。1月前增強:

此次複查平掃+強化:

答案: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影像表現為:T2/FLAIR顯示深部腦白質、皮層、基底節多灶性高信號。常見彌散受限,T2* GRE可見血液產物的「開花征」。T1WC C+多變,通常可見線樣和斑片狀強化,也可成環形、腦溝樣等。腦膜和/或硬腦膜增強。有時類似於血管炎。

病例9(病例提供:王浩玥 老師)

患者,女,55歲,因「突發視物重影1月,加重伴左側眼瞼下垂十餘天」於入院,左側上瞼下,左眼向上、向下、向內活動受限,右眼各向眼動充分,伸舌右偏。

激素治療半月後複查:

答案:間變性星形細胞瘤

好發於額葉、顳葉與頂葉的交界區,幕下少見。影像表現為浸潤性腫塊,主要累及白質。T1WI呈低信號,有出血時可見片狀高信號區。T2WI呈高信號為主,常由於瘤內壞死而表現為混雜信號,DWI腫瘤實質部分呈稍高信號,壞死區呈低信號。瘤周水腫帶呈長T1、長T2信號。通常不強化,少見局灶、結節樣、均勻、斑片狀強化。腫瘤組織可以通過細胞外間隙和沿白質束擴散,也可通過腦脊液和室管膜擴散,在播散通路上出現相似信號的腫塊影。腫瘤內部不規整的線條狀影指向周圍腦實質,為本病較特徵性的影像特點。

參考文獻:

[1] http://www.ajnr.org/content/cow/07182019

[2] http://dx.doi.org/10.1017/cjn.2019.60

[3] Shosha E, Dubey D, Palace J, et al. Area postrema syndrome: Frequency, criteria, and severity in AQP4-IgG-positive NMOSD. Neurology. 2018 Oct 23;91(17):e1642-e1651.

[4] 袁建華,黃衛,段春霞.合併心律失常的 AMPA2 型抗體陽性自身免疫性腦炎 1 例[J].中國現代醫學雜誌,2018,28(20):126-128.

[5] 辛穎.X-連鎖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診治[J].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16,31(6):429-43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ryvvmwBJleJMoPMqJ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