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懷念扶風才子——葛公尚

2019-09-15     扶風同城

深切懷念扶風才子葛公尚

文/安永成

來源:扶風百姓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扶風縣才子、我國著名世界民族問題研究專家、非洲學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葛公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已於2007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

葛公尚同志1940年1月4日,生於扶風縣建和鄉墩底村,1956年由扶風中學56級丙班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興平高中,1959年入北京外國語大學留蘇預備部學習,1960年入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現為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學習斯瓦希里語(黑非語),1964年學成回國,被分配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系工作、深造,1967年調入外文局,翻譯《毛澤東選集》1—5卷,任「毛選」翻譯室斯瓦希里語組組長。

葛公尚先生1979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工作。期間,於1985年—1989年被借調到當時的文化部外聯局工作,任我國駐坦尚尼亞大使館一等秘書。1990年回國後繼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世界民族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世界民族」室黨支部書記、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和所評審委員會委員,2000年12月退休。退休後,他被繼續返聘,直至2006年患病後主動提出停聘。

葛公尚同志畢生從事翻譯和學識研究工作,他筆耕不輟,著作豐碩,特別是在非洲民族問題方面成果突出,為我國世界民族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1993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圖一 扶風才子葛公尚先生

在駐外四年中,他的足跡踏遍了坦尚尼亞廣袤的土地,為中非、中坦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少貢獻。從駐在國的官員到平民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兄弟葛」(Ndugu Ge),他的工作受到駐外機構和同志們的一致好評。由於他工作刻苦深入,也為他從事非洲民族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圖二 1960—1963年,葛公尚(右)在蘇聯留學期間

1979年,我國世界民族研究學科成立。葛公尚是最早的參與者之一。他身體力行,先後編譯了[非洲民族概貌]、[非洲狩獵民族、游牧民族]等四本非洲民族問題研究資料,並在[民族譯叢]等刊物發表了多篇涉及非洲和蘇聯民族研究的譯文,翻譯字數達200多萬;他參與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世界民族條目]、[民族詞典]、[世界民族大詞典]、[世界民族常識]、[世界各國民族概覽]、[世界民族概論]等書的編寫,並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和[非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多篇撰寫字數達100多萬;由他主編完成了國家重點課題[二十世紀世界民族問題報告](40萬字。民族出版社,2005年),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重點課題[當代國際政治與跨界民族研究](33萬字,民族出版社,2006年)。

葛公尚同志思想敏銳,作風踏實富有創新意識。他對非洲現代民族所提出的「三種類型」之觀點,以及對非洲民族問題的「四個特性」的總結,得到國內民族理論界和非洲學界的普遍贊同。

圖三 1966—1967年,葛公尚與夫人李桂均初戀期間在北京頤和園的留影,他們是才子佳人的結合。李桂均,上海姑娘,北京外語學院西班牙語系學者

葛公尚同志通曉三門外語:俄語、英語、斯瓦西里語。他是國內最早的斯瓦西里語專家之一,他的譯著有小說、戲劇、詩歌等,如[亂世人家](雲南人民出版社)、[想像國]、[阿迪利兄弟]、[到過天堂的人](人民文學出版社)及[農民烏圖波拉](外研社)等。1995年,他被坦尚尼亞總統姆維尼授予「促進斯瓦西里語發展國際優秀學者」獎。

葛公尚同志1990年擔任世界民族研究室領導期間,始終以身作則,在學科建設、科研組織方面盡心竭力。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他曾主持過若干項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和國家重點課題。他在退休返聘期間,繼續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為研究室建設出謀劃策,當好參謀,他對年輕人進行傳、幫、帶,全力以赴投入科研項目的主持和實施工作,受到所內和學界同仁的尊重和敬佩。

圖四 葛公尚和夫人及他們的女兒葛園、葛真的全家福

葛公尚同志在擔任黨支部書記期間,積極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認真開展支部活動,努力把支部建成團結、奮進、堅強的集體與黨支部全體同志建立了離不開的友誼。他退休後經所黨委批准繼續留在該黨支部工作,過組織生活,足見同志們對他的尊重和難以分舍之情。

圖五 1985—1989年,葛公尚在非洲(坦尚尼亞)工作

葛公尚同志自1993年以來,一直擔任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非洲問題研究學會副會長,為學會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可貴的努力,特別是在他退休期間,作為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一副會長,對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的工作付出了更多精力,他指導學會秘書處組織了兩屆代表大會和五次全國學術討論會,受到學會領導、主管單位領導和學會會員的高度評價。

圖六 1991年9月,葛公尚在新疆考察我國少數民族時在慕士塔格雪峰下留影

葛公尚同志為人正直、謙和大度、任勞任怨、團結同志。葛公尚同志家庭負擔較重,夫人和女兒長期患病,但他從不向組織和同事訴苦埋怨,而是默默承受,同志們都說他是「一個堅強的人」。

我和葛公尚先生是扶風中學的同窗好友,從1953年到1956年,我們在56級丙班一起度過了三年時間,結下了深厚情誼。扶風才子葛公尚先生不幸英年早逝,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扶風縣失去了一位享譽國內世界民族問題研究的學者。他雖然去世已有13年,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在我們的記憶中。

圖七 1998年9月訪問波蘭時與波蘭內務部官員交流民族問題

眾所周知,扶風中學是陝西省西府地區著名的學校,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弘治二年(1489年),扶風縣令馬毅奉令在縣城南飛鳳山之班馬祠創建「多賢書院」,幾經變遷,於1940年創建了扶風縣第一個初級中學。扶風中學高水平的辦學經驗和高水平的教學質量,造就了一大批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葛公尚就是這些精英中的姣姣者。也是上世紀60年代扶風縣在北京工作的才子之一。

葛公尚同志自幼家境貧寒,但他天資聰穎,不畏艱難,學習刻苦,成績斐然,是我們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1956年,我和葛公尚從扶風中學畢業後,他被保送到興平縣高中,1959年從興平高中畢業後,以全省前三甲的優異成績,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部,留學回國後在北京工作。我1956年從扶風中學畢業後,先後在西安、成都上完中專、大學後,也在北京工作。許多年後,我從扶風縣的一個出版物中發現了他的聯繫電話,才得以聯繫。有一次我去西郊友誼賓館開會,晚上與他取得了聯繫,並在賓館見了一面。我們曾暢談家鄉的巨變,聊起各自的事業、家庭、子女的情況。以後每到春節前後,都要相互問候,互致祝福,彼此心心相映。

圖八 1995年4月—5月,在雲南瀾滄地區拉祜族自治縣考察

2007年3月28日,我從老葛夫人李桂均女士的電話中得知,老葛已經處於昏迷狀態,我聽到後,當天就趕去看他。當我進入重症監護室時,看見他已處於彌留之際,不能開口交談,我眼含熱淚,大聲呼喊他的名字,希望能再與他說上幾句知心話,再敘我們的友情,但是千呼萬喚,也無法使老葛醒來。我忍不住流下了痛苦的眼淚,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重病監護室,並安慰了他的夫人李桂均女士。3月30日上午,葛公尚先生離開了他熱愛的家庭和為之奮鬥了大半輩子的世界民族學領域,遺憾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4月3日,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了他的遺體告別儀式,那天天下著毛毛雨,天氣陰沉沉的,好像也為葛公尚先生含淚送行。為他送行的各方專家、學者有二百多人,有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外文出版社、外交部等單位的領導和朋友。我懷著悲痛的心情與大家一起,來到八寶山革命公墳,眼含熱淚,代表扶風老家的同學、朋友,向我們扶風縣才子葛公尚作最後的訣別。

圖九 2008年8月,葛公尚在漢民族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言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葛公尚先生帶著簡單的行裝,隻身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首都北京,一無後台、二無背景,全憑個人的努力,奮發圖強,做到事業有成,學術淵博,業內著名,是我國自己培養的專家,世界有名的非洲民族問題學者。他一生「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幹事」,以西北漢子老實、憨厚、勤奮的性格,書寫了「寒門出秀才」的一生。是從西北黃土高塬一步一步走進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是我們扶風縣的光榮與驕傲。他的事跡已編入「扶風縣教育志」、「扶風縣高中校志」、「天南海北扶風人」等志書。

葛公尚先生去世已有十二年,他的去世是我國社會科學領域、特別是世界民族研究事業的一大損失,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好黨員,扶風縣失去了一位才子。我們以無比沉痛的心情懷念他,更要學習他對黨、對國家、對人民鞠躬盡瘁、忠誠奉獻的寶貴精神。年輕一代要學習他熱愛學習、熱愛工作、精益求精的治學風範,學習他嚴格要求自己、廉潔奉公的高尚品德。扶風縣的年輕一代,要學習他的毅力和堅韌精神,學習他一步一步從黃土高塬走出,攀登國內、國際科學技術巔峰的人生歷程。

僅以此文深切懷念我們敬愛的葛公尚先生。

2019年秋日於北京。

(本文參考李桂均女士所著「永遠的懷念」中葛公尚生平編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q_SNm0BJleJMoPMCu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