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上過的那些課外輔導班(一個過來人的真實經驗)

2021-05-08     明珠絮語

原標題:那些年,我上過的那些課外輔導班(一個過來人的真實經驗)

01

筆者在以前的文章里介紹過,小時候我學過二胡、電子琴、鋼琴等樂器。

其實,我還學過一段時間的繪畫。只是由於不怎麼愛好,提不起興趣,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書法也學過幾年,只是能讓自己的字寫得像點樣子,考試時不會成為扣分項而已。

其實興趣班這東西,就是大面積撒網,重點培養。

既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就多接觸一些,不喜歡的可以淺嘗輒止,喜歡的就多堅持一下。

當然,真正的輔導班,應該指的是和學校裡面的文化課有關的內容。

這一篇,我專門說一下自己曾經上過的課程類輔導班,希望能對大家有一點借鑑意義。

02

我最早報班學習的科目是英語,大概是小學一年級的時候。

在我們這個小縣城,當時只有一家叫「××少兒英語」的培訓機構(為了避免有打廣告的嫌疑,就不說具體的名字了,懂的都懂)。

記得學習的地點是居委會旁邊的小幼兒園裡面,每到周末,爸爸媽媽就會騎自行車帶著我去那裡學習。

課上的內容,無非是跟著老師學一些簡單的單詞,做一些遊戲。

學了一兩年,就去考級。考級的內容煞有介事,從筆試到口試都有,雖說答的一塌糊塗,幾天後,也能拿到一張滿是英文、當時完全看不懂的證書。

現在想起來,實在是娛樂的成分較多,學習的成分較少。

03

到了小學三年級,學校才開設英語課。

好像農村的小學都是這樣子,開設英語課比較晚。

由於自己上過培訓班,有一點基礎,接受起來相對比較輕鬆,每次考試幾乎都是滿分。這可能是培訓班給我帶來的好處。

後來班上的英語老師也辦輔導班(當時教師有償補課教育部門還不怎麼管,各科老師辦班都是公開的,現在應該很少了),老師讓我去上,但並不收我的錢。

我想,不收錢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我的成績好,老師喜歡我,另一個,對老師的輔導班也有一定的正面宣傳作用。

畢竟,班裡經常考滿分的學生就在上自己的輔導班,對其他家長來說更有說服力。

順便說一句,我的英語成績一直還算不錯,後來的高考146分,六級612分,雖然算不上頂尖,但也能讓自己滿意了。

04

其他科目我基本上沒有上過輔導班,因為我的成績還好,而且父母都是老師,他們也有能力輔導我的大部分科目。

我一直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好面子不願意向老師問問題,都是自己默默研究,實在不會寧可把問題留到家裡。

在初中以前,相對較好的成績、家長的及時輔導掩蓋了這個缺點,但到了高中之後,由於是全封閉管理,我開始力不從心。

尤其是數學,經常連100分都考不到。

要知道,班裡的那些大神,每次都是考滿分。

於是,我在高三年級的大小假期,開始參加數學輔導班——準確地說,不是輔導班,是一對一輔導。

這對於筆者這種性格內向的孩子是最難得的。在學校礙於面子不願開口提問,在一對一輔導的環境下,那簡直是「不問白不問」了。

於是,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一套試卷上勾滿了紅色的圈圈點點,都是想問的內容。

自己在輔導老師那兒也成了「難纏」的學生,每次課都是連珠炮般地從頭問到底。

最終,適逢高考題目不難,筆者也算得到了理想的成績,130多分,也算差強人意。

05

對於課外班的優點,筆者作為親歷者看來,無非是兩個方面:

一是在班級容量更小的情況下,對學生的薄弱知識點能有更好的針對。

平日學校的學習中,即使老師講得再詳細,也不會完全適合所有同學。

在答疑方面,更是難以照顧到大家。

還記得高中時有「答疑課」或「答疑時間」,可是幾十分鐘的時間,一個班裡有七八十名同學,通常最多只能解決幾位同學的問題。

老師身邊圍了一圈,而老師只能選出其中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來解答。

由此,一個不懂的問題需要很久才能得到反饋,學生也可能永遠得不到老師的回覆。

更何況,我是一個靦腆的人,內向,怕老師批評,怕同學看不起,怕這怕那,於是問題越攢越多。

課外班在這點上,效率要高出很多。

二是有一些心理上的作用,使得學生在課外班學習效果更佳。

就拿筆者來說,自己會無意識中覺得課外班的環境更加適合自己。

在學校可能上課時不時走神,自習做試卷不能集中精力,可在課外班裡卻更加仔細。

雖說看起來十分可笑,可筆者的同學裡有這種情況的也不在少數。

或許是花錢了,才能認真吧。

當然,從我個人的經驗教訓來看,我首先建議大家在學校要多問老師,畢竟自己的老師最了解自己,把問題在學校解決,那是最完美的。

像自己一樣在學校不問,然後上課外班來補,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父母的錢,這是不划算的,只能作為最後的補救措施出現。

06

客觀地說,隨著社會的發展,課外班、培訓班等總會成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不得不接觸、去接納它們,也往往會去參與其中。

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根本的觀點是「好鋼用在刀刃上」。課外班的用途應該是解決學習中的疑點、難點,而不是做知識上的大串聯。

前段時間有條新聞,重慶市一名學生家長花了21萬元給上高三的孩子補數學,想突擊一下數學成績,可孩子摸底考試只考出了59分。

家長去找培訓機構討要說法,負責人解釋道,孩子在補習前數學只能考20多分,補習之後能考59分,已經進步良多。

這便是由於孩子並沒有在之前做好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對基本框架的理解這些功課。

學生在學校里的時間最長,如果在學校不學,靠短短的課餘時間去上課外班,顯然也不可能學好。

課外班的作用,是幫助查漏補缺,或者突破難點重點。

很多時候,一些家長和同學把課外班當成心理安慰,當成臨時抱佛腳的手段,當成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可這是課外班沒辦法承載的重量。

課外班的目的,終究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更不是不打地基卻想著「萬丈高樓平地起」。

課外班有沒有用,最終還是要看學生自身的基礎和特質。

作者系在讀研究生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oQGT3kB9EJ7ZLmJwuW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