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公認的「祛濕高手」,還能健脾、強免疫!這個季節吃正合適

2020-02-29     經方學堂

它是公認的「祛濕高手」,還能健脾、強免疫!這個季節吃正合適!



近來,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濃了。一到春季,陰雨綿綿,濕邪很容易侵犯人體,成為致病因素。


什麼是濕邪呢?


濕邪,是中醫講的「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常被稱為「萬惡之邪」。


有些人受到體質、疾病的影響,水分代謝失調,導致體內濕氣重;此外,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造成脾胃虛弱,水分代謝失調,滯留體內成為「內濕」。


濕氣重,百病生



「濕」對身體到底有啥危害呢?


體內濕氣過重時,往往會出現睏倦、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等現象。


脾虛濕盛排不出去,就會導致虛胖、水腫;濕邪停在胃腸,人就容易大便稀溏、腹瀉;跑到腳,會生成腳氣;流注關節,則四肢腫脹疼痛,屈伸不利。


而人一旦長時間處於疲勞狀態,加上脾胃功能欠佳,免疫力就容易下降,各種疾病也跟著找上門來了。


說到這裡,有的朋友可能會問:身體里的濕氣看不見摸不著,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不重?


很簡單,大家可以來做個自測題:


以下情況,符合的記1分,不符合的記0分。


1、經常感覺乏力、嗜睡;

2、總覺得頭暈或渾身酸痛;

3、到飯點了卻不餓,什麼也不想吃;

4、吃一點東西就覺得胃裡脹脹的;

5、早晨起來眼皮腫腫的,眼袋重;

6、飲食和作息沒變,體重卻明顯增加;

7、小腿水腫;

8、舌苔厚膩,舌邊常有齒痕;

9、總感覺臉上油膩不舒服;

10、大便不成形,容易粘馬桶。


總分為1~4分的,說明內濕程度較輕;5分以上,說明體內濕氣較重,要注意祛濕了。


說到祛濕,有種食物可不能錯過,那就是薏米。


它是公認「祛濕高手」,還能健脾胃



薏米,又稱薏苡仁、苡米、薏珠子,是一種藥食同源的食物,性微寒,入脾、胃、肺經。


《神農本草經》將薏米列為上品。它最為人稱道的,當數清熱祛濕的作用。


薏米祛濕,走的是健脾的路子。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很多人濕氣重,根源其實在於脾胃虛弱。


脾的運化功能,一方面是運化水谷精微,承擔各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輸布,另一方面則是運化水液。


脾氣強健,水液就能正常運化轉輸;否則水液在體內不正常停滯,就會內生濕邪。


所以,祛濕的同時,也要調理脾胃,脾胃功能恢復了,運化改善,祛濕自然事半功倍。否則不僅難達到祛濕的效果,還容易加重脾胃損傷,導致惡性循環、濕上加濕。


而如果想要祛濕、健脾「兩手抓」,薏米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常吃薏米,扶正祛邪、強免疫



最近這段時間,新冠肺炎肆虐,著實讓人擔憂。


此前,國家衛健委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的解讀中提到:新冠肺炎屬於中醫疫病範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病位在肺,基本病機特點為「濕、熱、毒、瘀」。


補肺清熱、祛風祛濕,正是《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薏米的功用。


因此,適當多吃點薏米,對抵禦病邪有一定的幫助。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裡所說的「正氣」,指的是人體自身對疾病的防禦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免疫力。而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強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胃的作用是接受並消化食物,脾則主運化,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脾胃功能好了,營養能夠得到充分的吸收,人體的免疫力才能變得強大,疾病也就不容易纏上你了。


所以,疫情當前,不妨適當吃點薏米,既能祛病邪,又能健脾胃、強免疫。


說了這麼多薏米的好處,你是不是也心動了?那麼,市面上的薏米那麼多,到底應該怎麼挑選呢?


四招幫你買到好薏米



1

看光澤度

顆粒飽滿、質硬而且有光澤的薏米,成熟度較高,營養價值也比較高;如果薏米摸起來比較乾癟,色澤暗淡,說明質量不夠好。


2

看顏色

優質的薏米呈白色或者黃白色,色澤均勻;如果顏色發灰,那說明薏米不太新鮮了。


3

聞一聞

抓一把薏米聞一聞味道,越香越新鮮;如果放置時間太久,薏米的香味會變淡,甚至還會帶有霉味。


4

看產地

貴州省興仁市被譽為「中國薏仁米之鄉」,這裡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壤疏鬆濕潤,有機物含量豐富,適宜薏仁米的生長和種植。


興仁薏米顆粒飽滿,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可謂是薏米中的「佼佼者」。吃起來軟糯香稠,很受歡迎。


最後,再給大家介紹一下薏米的吃法!


薏米這樣吃,美味又養生



首先是在生熟的選擇上,生薏米偏寒涼用以清熱,炒薏米偏平和用以健脾,大家可以根據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吃法。


薏米的做法不少,下面給大家推薦幾個薏米養生食譜:


1

薏米蓮子百合粥,祛風濕,清水腫

做法:取薏米50克、蓮子30克、百合20克、粳米60克、紅糖適量。


將薏米、蓮子、百合洗凈,煮滾後轉慢火煲至薏米爛身,再與粳米一同煮粥。


作用:祛風濕、清水腫,適用於腳氣、水腫、風濕關節痹痛。

黃芪薏米粥——補元氣,止泄瀉


做法:取大米100克、黃芪30克、薏米30克。


黃芪洗凈切片,大米、薏米淘洗乾淨,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40分鐘即成。


作用:補元氣、止泄瀉,脾虛慢性腸炎患者食用尤佳。



2

薏米煮豬肺,消肺熱

做法:取豬肺1個、薏米30克、調料適量。


先將豬肺洗凈,薏米洗凈搗碎為末。鍋內加水適量,下薏米與豬肺,先用旺火煮沸,除去浮沫,再改用微火煮爛豬肺,調味後即成。


作用:本方來源於《證治要訣》,有健脾補肺、利尿祛濕的作用,適用於久咳不愈屬肺熱者。



3

薏米清化茶,清熱化濕

做法:取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淡竹葉15克。


赤小豆和薏米洗凈泡開(約4小時),加入淡竹葉,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煮,煮至薏米、赤小豆綿軟後,加入少許冰糖,繼續熬煮至冰糖融化即可。


作用:薏米、赤小豆都有祛濕的作用,淡竹葉擅長清熱解毒,此方適用於脾虛濕熱型體質。


溫馨提示:薏米微寒,體質虛寒者不宜經常食用,另外,孕婦及經期婦女應避免食用。


九蒸九曬黑芝麻丸

古法九制,補肝腎,強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fT5lHAB3uTiws8KFm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