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多,家住文慧園小區的張先生不急不忙地駕著車送孩子上學,途經濱河路時心情異常舒暢,因為再也不用擔心被堵在路上。
一年前,和張先生一樣的社區居民為了上班上課不遲到,不得不繞遠或早起一小時,怕的就是這個路段早高峰期間的堵車,一年後,在北太平莊街道的牽頭治理下,百姓家門口的路終於告別了「梗阻」。
今天的基層之治,咱們就一起來聽聽濱河路脫胎換骨的故事。
堵
濱河路位於北太平莊街道南部,長約2公里,沿線串起文慧園等多個老舊小區,是小區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線。背街小巷環境改造提升前,原道路寬度5~8.5米不等,為雙向行駛道路。
路窄,又是雙向行駛,濱河路難免顯得逼仄。由於周邊小區停車空間資源不足,居民多將小轎車停靠在路側,道路通行率降低,又給濱河路的交通「雪上加霜」。
中間被擠成一條窄道,兩車相對而行,每每擁堵,讓路過的行人和正常行駛的司機苦不堪言。「一堵就是三四十分鐘,堵得厲害的時候,一個多小時都動彈不得。」附近居民楊先生回憶道。
改
2018年,濱河路被列為市級掛帳的整治提升背街小巷。
私搭的違建、亂擺的小攤沒了,多出來的是居民期待已久的「街心公園」。 隨著河道走勢,一條新建的景觀廊道蜿蜒開去;紫薇、碧桃、連翹、竹子等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青磚甬道鋪陳其中,四周花香葉綠……
環境好了,交通也得跟上。
北太平莊街道「吹哨」聯合市河湖管理處北環所、海淀區交通委、區交通支隊、清河交通大隊共同商議道路的交通緩堵工作,研究確定濱河路的改造方案。
在北京市及海淀區相關專項工作小組督導下,北太平莊街道新修了道路,並將之全線調整為東向西單向線,增設了交通護欄、減速帶,施劃了停車位,完善了該區域交通「微循環」,緩解了北岸小區居民的停車難題。新建的景觀廊道內,也專門設有青磚甬道,供老人及上班族步行。
今年6月末,道路施工基本完成。
走進濱河路,坑坑窪窪的路面被嶄新的瀝青路面所取代;機動車道和步行道之間安裝了隔離護欄,「人車分離」保證了行人安全;道路雙向行駛改為單行,避免了車流「對沖」;道路較寬區域規劃了居住型停車位,周邊社區的機動車整齊地停放在車位內。
「和以前比,現在真的太舒心了」,附近居民段先生覺得,道路改為單行後,通行效率提升不小,「以前經常飯點兒還在這堵著,有時候家裡老人都等急了,現在不會了」。
治
其實,濱河路的改造只是北太平莊街道開展整治工作的一個縮影。
作為市疏整促專項辦重點督導的治理類街鄉鎮之一,北太平莊街道有「兩多」。
人多。常住人口18萬餘人。相關資料顯示,該街道在北京人口密度排第二、海淀區排第一。人多地少,寸土寸金。
老小區多。街道32個社區中有20個無標準化物業的老舊社區,管理難度大。
如何最大限度聽取居民呼聲?如何真正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在濱河路乃至更多的基層治理工作中,「共治」都是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從「改什麼」到「怎麼改」,再到每一個設計的細節——北太平莊街道通過問卷、座談、公示等各種渠道廣泛吸納民意。
納民意,民滿意。
如今,濱河路通暢了,街道和周邊居民溝通的橋樑也更貫通了。「現在,大家對社區事務的熱情空前高漲。」住在附近的劉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