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後第一起大功是什麼?是光復這片丟失400多年的故土

2019-10-14     國史拾遺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個朝代,其夾在元朝和清朝兩個少數民族王朝之間,為漢文明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而明朝建立後,第一件大功是什麼呢?這件事情可能有些人會忽略——光復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或燕雲之地,這是中國古代一個極為重要的地理區域,其地方在今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包括燕薊節度使所轄的燕、薊等十一州,與河東節度使所轄的雲、蔚等五州。

在古代,此處的戰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自古為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戰略要地,歷朝皆派有重兵駐守。

然而,在五代亂世,出了一件中國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事情:後晉皇帝石敬瑭(原為後唐河東節度使)於936年反唐自立,為求得契丹的協助,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這可謂是遺禍千秋,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失去了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北線面臨沉重壓力;而塞北契丹人也開始從單純的游牧民族,過渡為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實力大大增強。

我中原皇帝當然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顯德六年(959年),一代雄主,後周王朝世宗柴榮率軍攻遼國,水陸並進,勢如破竹,然而卻最終因病重班師,最終英年早逝。

而後繼的北宋也是受困於此,和契丹歷次交鋒,但均無法徹底收復這裡,最終簽訂「澶淵之盟」。後來金朝崛起之時,宋朝聯金滅遼,一度離光復燕雲很接近,但這顯然是與虎謀皮,最終別說燕雲,北宋連首都都丟了,淪為偏安的南宋。

再後來就是元朝了….

於是,故土燕雲,喪於胡塵已經450年。

450年是可以改變很多東西的,胡人可以漢化,漢人也可能胡化…

後周和北宋初期北伐的時候,燕雲居民,甚至官吏和軍人紛紛心向故國,大力協助。但到了北宋末年的宣和伐遼,當地人就已經不滿北宋背盟,破壞他們的安定生活了。燕雲漢人是地位很特殊的一個群體,宋金遼三方均不信任他們,導致他們有極為特殊的一種悲情意識,所以漸漸形成「只求自保,不信任任何一個政權」的情感,但是,心底里,他們仍然對南方的漢族同胞有一份骨子裡的同情。

燕雲漢人出現一定「胡化」現象

而在風俗習慣上,這些人也已經有一定的胡化了,既然風俗習慣可以改變,那再過陣子,會不會語言文字也…燕雲漢人,是不是可能分化成另一個民族呢?

如果長期下去,這是很有可能的,但這個時候,明朝北伐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吳王朱元璋命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五萬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中原王朝歷次北伐,沒有哪次如此熱血沸騰,蒙古鐵騎是吧,照樣拉下馬!

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年號洪武,明朝建立,此後,北伐西征開始!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諭中原檄》,吳王朱元璋於至元二十七年(1367年)命宋濂起草

「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諭中原檄》

北伐大軍紀律嚴明,為了王朝統一,也為雪四百餘年國恥,士氣高漲,其不殺掠,不擾民,北方民心歸附,北伐軍勢如破竹!

「至是,太祖諭諸將御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大將軍達」——《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第十三·徐達、常遇春》

大明徵虜大將軍徐達

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徐達、常遇春率領大軍按照既定好的「撤屏蔽、剪羽翼、據戶檻」之戰略,先後平定了山東、河南,還同時占領潼關,元大都處在孤立的地位。同年五月,朱元璋親自到了故宋首都開封,商量滅元之事。之後,徐達率大軍主力渡過黃河,攻占邯鄲等河北各地,同年八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元朝滅亡。

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徐達率大軍兵分三路一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迫使元將王保保(擴廓帖木兒)逃到甘肅,山西盡皆歸屬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軍攻入陝西關中等地,攻克西安、鳳翔,元將李思齊率部十萬之眾奔臨洮…

王師不可擋!一靖胡塵,復我北土!

丟失四百五十年的幽雲十六州全復,這一帶終於重歸故土中原。在大明王朝的統治之下,這裡又恢復了漢風,光復燕雲之後數十年,這一帶又成為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明成祖遷都北京)。

楊業,岳飛,劉福通等人,想必也能安息了。

作者:雲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YvUy20BMH2_cNUgEVI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