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關係中的那一團團迷霧?

2019-10-03     明天會更好651011

回顧

怎樣用關係療愈一個人呢?將諮詢師和來訪者的諮詢關係,視為治療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諮詢師的技術。當使用技術時,就構建了「我與它」的關係,當使用本心時,就構建了「我與你」的關係。

諮詢遵循三個簡單的原則:真誠、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就是:我說的和我想的是一致的;我想的和我體驗的是一致的。共情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感受。無條件積極關注,約等於「無條件的愛」。

人不能離開關係而獨活,但的確可以去分辨,這個關係到底是滋養的,還是損耗性的。衡量標準就是在這個關係中有多少無條件積極關注,又有多少有條件關注;有多少「我與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與它」的成分。了解後,可以去創造滋養性的關係,減少關係中的損耗。

可是在關係中,我們總會看到一些異類,就比如情商欠佳的天才。接下來進入這篇的內容。

情商和天才

情商高的人,太會考慮到別人,這時自我就受限了;而情商低時,意味著把別人放到了一邊,就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了。

但沒考慮到別人,那股創造力或生命力,就缺乏人格化,於是容易顯得特別,甚至怪異,和大眾不同。影視劇中常常描繪的天才就是這樣特別的人,現實中也一樣給人這種感覺。

比如喬布斯,在電影中,他走路的姿勢和自閉症患者有點像。再比如馬斯克,一位跟了他12年的秘書,對他說,想加薪,立即就被他炒了。

這位秘書叫布朗,忠心耿耿的跟在馬斯克身邊12年,每周在洛杉磯和矽谷間穿梭,7×24小時辛苦加班,同時安排兩家公司的日程負責很多工作,很多時候還要做出商業決策。

藝術家中這種情況就更常見了,像梵谷,有精神病,情商低到沒朋友,也追不到女人,畢卡索,女人緣倒不錯,但他對她們簡直到了無情的地步。

武老師在北大讀本科時,覺得最大收穫就是,常在校園裡遇到各式各樣的天才。但同時認為,北大學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堪憂,曾給30位北京理工大學本科生做過心理測試,他們的健康分數平均80;也給北大本科生做過測試,平均分正好60。

天分或創造力,好像和人際關係能力是負相關,甚至可以誇張點兒說,創造力和人際關係能力,有時像是敵對關係。

用馬丁 布伯的關係理論,來理解最關鍵原因是,人際關係能力太強的人,可能在關係中淪為「它」的時候太多了。

比如王剛飾演的和珅,是個特別懂得察言觀色的角色。察言觀色是構建的是「我與它」的關係,一個是主體,一個是客體,一個是the one, 另一個是the other.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在討好別人時,喪失了自己的主體,創造力因此受損。

那些堅持在人際關係中,做主體、做自己的人,會顯得情商低。而且可能真的傷害到別人,被別人牴觸,但因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連結,因此一直保持著創造力。

不過,堅持做the one, 把別人當做the other,必須局限在社會領域。你不能在私人領域也這樣做,否則生活會被毀掉,也很難體驗到幸福感。

幸福感主要取決於親密關係的質量,也就是愛。換句話說,關係的品質,就是「我與你」的部分,決定了幸福感的高低。

所以,最好是,在關係中既能做自己,又能愛別人,這兩者同時做到很不容易。

故事

一位來訪者,在頂級金融機構,工作能力很強,想升職,然後謀劃了一系列的動作,目標是取代自己的直接上司,升職一級。

諮詢過程中,他和吳老師暢談他的謀劃,越說越起勁,逐漸感覺到了一種不安和恐慌,好像一種能量漩渦在諮詢室流動。

吳老師請他放棄對恐慌的抵抗,和這股恐慌在一起,並去好好感受,那股能量的漩渦是怎麼回事?他感受了幾分鐘後,說他想到了兩個字「無情」。

他說,如果他摒棄掉人類的情感,比如憐憫、同情、恐懼等,而去徹底忠於自己的目標,為實現它不擇手段,就好像皈依了無情似的。

這時他有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但這又讓他害怕,感覺自我好像被吞噬了一樣,在和吳老師的交談中,他的恐慌感減輕了很多。

之後,他果真實施了他的謀劃,最終連升兩級,不過沒有幹掉他的直接上司。這個結果理想很多,但隨後他大病一場,休假了半個月。

吳老師在找自己的精神分析師做諮詢時,曾經也有幾次體驗到這種無情。它真的是一種非常巨大的力量,如果接受它的驅使,有可能會做出非凡的事業,但同時又覺得自己的人性會逐漸喪失,有了這個體驗就明白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還有另一段: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異端

像喬布斯和馬斯克一樣的成功,也許是因為這份無情。受到這份無情力量的推動,他們只有做事的道理:我樹立了一個深具使命感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我無情。而且我的無情,是針對所有人,包括我自己。

按照加爾韋的術語,有使命感的目標,來自自我2,而做事情時的無情,也是自我2在發揮作用。所以他們的無情,看似絕對以自己為中心,但他們自己,其實又是以這個使命感的目標為中心,因此也是放下了自戀。

推薦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書中寫的是精神病人,當然有加工和創作的部分,但值得一讀。

這類書很多,但一般專家會將精神病人視為異類,面對他們時有一種「我是專家,你是病人」的自戀感,研究他們,也是將他們視為研究對象和工具,所以這時構建的是「我與它」的關係。

而高銘不同,他沒有專家和正常人看精神病人的自戀感,也不是持有一般的研究態度,而是深入精神病人的奇異世界,因此有了「我與你」的品質。

福柯說,所謂正常社會,一直對異常人群行使一種權利,就是將他們視為異端,將他們隔離,這是將他們視為絕對的「他者」,也就是the other。因此,也失去了對他們的真切理解。

每個人身上都有這份矛盾,你如何在尊重自己別具一格的感受的同時,又能構建出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呢?

這是人性中的一個矛盾,對於「異端」,需要尋求關係;而對於所謂的正常人,需要穿越關係,去尋找那些屬於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迷失在人際關係的迷霧中。

總結

1.情商高的人,太考慮到別人,自我就受限了;而情商低意味著,把別人放到了一邊,這時就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了。

2.天分或創造力,好像和人際關係能力是負相關。因此沒考慮到別人,那股創造力或生命力,就缺乏人性化,於是就容易顯得特別,甚至怪異。

天才總是堅持,在人際關係中做主體、做自己,有可能會顯得情商低,也有可能會傷害到別人,被牴觸。

但因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連結,因此一直保持著創造力;而特別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在討好別人時,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創造力也因此受損。

3.關係的品質,也就是「我與你」的部分,決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同時在關係中,既能做自己,又能愛別人,做到很不容易。

4.對於「異端」,就需要尋求關係;而對於所謂的正常人,就需要穿越關係,去尋求那些屬於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際關係的迷霧中。

思考

天才和情商成反比,為什麼會變成天才?自我夠強大,強大到看不到,或不需要看到,外界的人和物,所以挖掘自己,就可以照亮整個世界。

而情商高的人,沉浸於人際關係的迷霧中,不容易找到自己真實的感覺,不容易連結到真實的自我,所以喪失了自己的創造力。

曾經我就是一個過分考慮他人感受的人,現在也是,有時別人多看我一眼,都會懷疑會不會是對我有意見;自己多說了一句話都會反思半天,會不會傷害到別人。

可能我也有潛藏的討好型人格吧,好在現在我學會了寫作,每天寫,每天寫,增加自己的儲存量和能量。將來有一天,可以像村上春樹一樣,把稿子拿出來變成一本書。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這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Snvkm0BMH2_cNUgyV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