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成為一個好的伯樂?一套實用有效的心理學方法

2019-09-01     明天會更好651011

案例故事

這裡介紹武志紅老師的識人方法,個性化色彩比較重,喜歡就借鑑一下,不喜歡可以有意見,也歡迎發表意見。

說多年前一家國際性的心理機構,到廣州做培訓,來了兩位大腕兒,一位是女老總,一位是心理總監,這位總監是業內赫赫有名的人物,與他們同行的還有一個,武老師的心理諮詢師朋友。

這個培訓武老師去了半天,然後在這位朋友要離開廣州之前,給她打了個告別電話,不經意說道,別看你們總監是專業牛人,但比起你們老總來,他看人的本領差遠了。

這朋友被驚到了,下了飛機又回電話,問武老師:我們都是經歷很多事情,才發現這個事實的,你又是怎麼在半天之內就看出來了?

武老師說:憑藉直覺,並且這份直覺常常就發生在剛見面的一瞬間,一般不會超過5分鐘,就像閃電一般。

這個閃電般的直覺,有時候可以讓他洞見一個人的一生。比如高中同學結婚請他去,在婚禮上看到同學和他的妻子站在一起,這是他第一次看到他同學妻子,武老師當場崩潰,差點淚奔,這種情緒反應和身體反應是先發生的,然後心裡才冒出一個判斷:這個婚姻太不合適了,我這哥們兒有難了。

果真,他們的婚姻成了他的噩夢,嚴重摧毀了他的人生。

信任閃電般的直覺,這是武老師判斷別人的方法,隨著對心理學的了解越多,方法也慢慢複雜起來,加上了系統學習之後的理性視角,也就加上了另外一個絕招:用身體來聆聽

比如面試,怎麼使用聆聽身體的招數呢?秘訣就是:專注地聽別人講話,並且留一部分注意力放到自己身體上,對自己說,歡迎對方的所有信息穿過自己的身體

如果時間寬裕,會先做一下感受身體的練習,目的是讓頭腦和身體建立連結,可以讓身體更開放更敏感,例如感受一下雙腳站在地上的感覺,臀部坐在椅子上的感覺,感受一下雙手,同時自然而然地呼吸……

在開始面試前,會讓自己的腦袋放空。如果兩點都能做到的話,一看到面試對象,就會既有身體感覺,也有直覺的判斷,再加上對面試對象的其他理性信息的整合,判斷就可以,儘可能完善且合理。

比如有個面試對象一進入房間,就會有失去重心的感覺,好像坐著不是特別舒服。常常是因為面試對象處在嚴重的失控中,這時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他們的失控,是暫時的還是人格層面的,就是前面講到的自我穩定性會不會有問題。

這種失控有時僅僅是,因為他們在面試的時候太緊張了,有時則是遇到了某些事情。比如一位諮詢師在面試時,講個案什麼表現都相當好,卻一直讓武老師有種失控的感覺,於是問她,你現在生活,有嚴重失控的感覺嗎?

她有些驚訝,說面試之前,剛剛接了一位有自殺傾向來訪者的諮詢,這給她帶來了很大的焦慮。

但武老師能判斷出,這份失控不僅是因為這件事件引起的,更像是一種人格因素,反映出她的自我穩定性比較低,自我組織力也不太高。

當然這些身體信息,和武老師的直覺,都是當作假設來對待的,如果發現面試對象提供的信息非常好,可能會駁倒吳老師的假設,那他會很樂意改變自己。

但必須說這類事件,十例中能有一例,就很不錯了。也就是身體信息加直覺,還是非常靠譜的。

識人方法

前文提到的問題,怎麼判斷一個人?最成功的經驗是什麼?最失敗的經驗是什麼?

發現大家的判斷有這麼幾種:

一、憑個人好惡。你喜歡一個人的某些方面,就把這個人整體上誇大,你不喜歡一個人的某些方面,就把這個人整體上貶低。

二、來自經驗的總結和觀察關鍵的細節。通過各種人生經驗作出總結,並且一般是針對一些自己關注的細節,比如手或衣著是不是乾淨等。

三、憑理論依據。比如學過9型人格的朋友,就開始用這個理論來判斷人。

四、憑直覺

這些方法中第一個最容易出錯,這個不用多解釋。第二個、第三個從道理上講會更準確些,但從效果上講,那些用直覺判斷的朋友,反映說準確度更高。為什麼?

從前文的學習,可以看到,影響我們判斷的有幾個因素:

1,自戀,如果你在用個人好惡去判斷,這就是自戀,對自己的方法過於執著也是自戀。

2,自我1,這是加爾韋的概念,也就是憑藉頭腦和意識層面的自我,去判斷人,表現為經驗總結和捕捉關鍵細節。

3,自我2,也就是身體和潛意識層面的自我,這就是直覺的來源。

我喜歡你,我不喜歡你,這是原始的、一目了然的自戀。根據這樣的個人好惡去判斷人,常常會造成一個結果,就是你和「我」親近,所以你和我一樣好;你和「我」疏遠,所以你不好,這個判斷自然是不靠譜的。

有些朋友說使用「直覺」,其實是使用了自戀性情緒。突然間喜歡這個人,突然間不喜歡這個人,因為這個情緒,對這個人做了判斷,這也不靠譜。

相對好的方法是,經驗總結加上理論學習。但頭腦層面的判斷似乎不如直覺管用,這就很有意思了。關於直覺判斷,武老師有個完整的方法。

1,確保一個前提

假如要去判斷一個人,會要求自己放下所有的預判,徹底交給第一時間「冒出來」的直覺。

注意必須是「冒出來」的直覺,而不是頭腦思考出來的。

2,進行一個想像

做法是,看著對方的臉,想像對方這張臉,完全貼在自己臉上,那個時候,自己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感受和身體感受,以及想法。

有時候會這樣做,脫離眼前的情景。去想想這個人,看看他在我的腦海中,第一時間想到他的表情是怎樣的,這常常會和他實際呈現的表情不同,然後再讓這個想像中的表情逐漸移動過來,貼在我的臉上,然後再看看我產生什麼樣的直覺和判斷。

這個過程中,必須靠第一份感覺和第一個判斷,也就是說:要的是頭腦思考前的那個直覺。

純粹的感覺,是「我」和其他存在建立關係那一剎那的產物,所以我們就要尋找建立關係那一剎那的感覺。

3,問自己一個問題

既然要的是第一直覺,那就必須保證這一點,所以為了保險,就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份感覺產生之前,我還有其他感覺產生嗎?

如果沒有,那就是第一份感覺,就是直覺了;如果還有其他感覺產生,那這就不是第一直覺。

比如你發現,在這份感覺產生前,你還有另一份感覺:啊,我好喜歡他。那你在判斷人的時候,就會是個人好惡在先了。

一位哲人曾說:一切存在,都在發出它的呼喚。如果想聽到它的呼喚,就要放下自己頭腦的判斷。

就像加爾韋說的那樣:意識層面的學習,是一種基礎準備,它非常必要,而且最好是越系統、越科學越好,但在比賽前,你可以試著放下意識和頭腦的工作,交給身體和潛意識去運作。

思考:

一切存在,都在發出它的召喚。我的召喚是什麼呢?不知道。看到這句話,感覺它非常觸動我,為什麼觸動我呢?

也許因為他表達出了我心裡想的。有時候會感覺,有些東西和事情,說出了,我非常想說,但說不出來的。這時候就會很感動,感覺我和世界在同一個頻道,這種被認可、被看見的感覺,會感動。

可能這就是,我們生存在一個鏡像的世界裡,內在想像決定了外在世界。而每個人都在發出自己的召喚,有時會和外在世界形成共振。

比如曾經感動我的那些話,有可能就是我的命運嗎?可能以後要多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這件事,這句話,這個東西,觸動了我,為什麼?

為什麼我會對這件事有這麼深的感情?它會突然觸動我,讓我流淚?而不是其他的事,會不會這就是我要召喚的東西?會不會它就是我的命運?

是因為曾經的哪段成長經歷,或者是某部分的身體感受,或者是潛意識,或者是其他。深入思考,也許會發現另一個世界。

推薦本書,武志紅老師的《身體知道答案》,一部具有療愈性的作品。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和我分享,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Rvg7GwBJleJMoPM9n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