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座1300年的壯麗殿宇,占地18畝,每年千萬人慕名而來

2019-07-11     黃小黃走陝西

西安回坊,臥虎藏龍。即使在西安多年了,一走進去也還是辨不清方向,弄不清它的具體邊界在哪兒。在回坊,有一座據稱始建於唐天寶年間的古建築群,占地18畝,壯麗無比,堪稱中國歷史文化瑰寶,每年有上千萬人走進這裡。它便是回坊化覺巷清真大寺,又稱大清真寺、東大寺。

化覺巷清真大寺是中國與北京牛街清真寺、寧夏同心清真寺、新疆喀什艾提尕清真寺齊名的四大清真寺之一,也是西安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古清真寺。

回坊里清真寺很多,化覺巷清真大寺大概是唯一一個收取門票的清真寺,因為收費的緣故,很多外地遊客反而比本地人更熟知這座寺,外地遊客到了西安,不在乎多花上25元門票錢,而本地遊客,除非對歷史和宗教特別感興趣,大概不會願意出這個門票錢。他們更願意拿這門票錢在回坊吃碗泡饃。

清真大寺緊挨鼓樓,一圈青磚圍牆將古寺包裹得嚴嚴實實,只能看見高處古老的檐角。黃小黃第一次走進寺里,仿佛步入了一個古代宮殿,美輪美奐的園林里,古建儼然,照壁、牌樓、匾額、石碑、石坊、亭台樓閣,讓人目不暇接。如果不是無處不在的伊斯蘭文字,根本想不到這會是一座清真寺。這也成為了化覺巷清真大寺的最大特點——它是一座回漢融合、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古清真寺。

古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18畝,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沿著中軸線對稱分布,從東到西共有四進院。長250米,寬50米。如果從上空航拍,它的平面布局應該是一個規規矩矩的長方形。

漫步在古寺園林中,四周建築比較低矮,朝陽斜暉能漫射到園林。黃小黃遊覽的時候正是傍晚,落日的暖色調鍍滿了這個古老的天地。移步換景,每一進院都有值得駐足的東西。

第一進院,不可錯過的是高聳的磚雕照壁和牌坊。尤其是牌坊,已有400年歷史,斗拱層疊,琉璃瓦覆蓋,飛檐靈動,蔚為壯觀。牌坊的南北兩側各有廂房3間,裡面陳列著明清家具。

第二進院,最惹眼的是一座三間四柱式的石牌坊,古樸雄渾,中間鐫刻著「天監在茲」,兩側為「欽冀昭事」和「虔誠省禮」。

石牌坊左右兩側,是鎮寺之寶,一側是明萬曆年間由馮從吾所書「敕賜重修清真寺碑」,碑陰鐫刻著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的「道法參天地」;另一側是清乾隆年間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陰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書的「敕賜禮拜寺」

連接第二進院和第三進院的是清真大寺最古老的建築敕修殿,明代時,這曾是清真大寺的正門,殿寬三間,懸掛的金字橫匾「敕賜禮拜寺」也是董其昌手書。殿內有一塊記載著阿拉伯曆法的「月碑」。透過敕修殿,能看見一座八角的三層攢尖頂樓閣,那是宣禮者呼喚教徒禮拜的省心樓,非常精美。省心樓的南邊是官殿,北邊是藏著明代古本古蘭經的講經堂。

跨入第四進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奇特的建築,三個亭子由廊道相接,並立在眼前,仿佛鳳凰舒展雙翼,於是得名鳳凰亭。

沿著古老的石道,登上一個寬闊的月台,月台盡頭,一座藍頂的殿堂巍然佇立,這便是古寺最神聖的禮拜大殿了。

禮拜大殿面七進四,面積達1300平方米,可容千餘人同時禮拜。大殿頂棚藻井有600餘幅彩繪,窯殿四壁遍布由古蘭經文和伊斯蘭風格花草圖案組成的雕畫,在全世界伊斯蘭寺院中都十分罕見。

行走在斜陽古寺中,感受那一份鬧中取靜的靜謐,欣賞著千百年積澱的文化瑰寶,感覺還是很好的。走出寺門,行走不多時,便到了人潮洶湧的回民街。

周邊景點密布,有鐘鼓樓、高家大院、都城隍廟等。往西走到大學習巷,還有一座清真寺,同是回漢融合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規模和壯麗程度雖比不上清真大寺,卻是免門票的,也值得一游!

黃小黃走陝西:發現身邊的風景,一起遊歷那些山河與歲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OO_CWwBmyVoG_1ZMA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