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兒》播出啦,新一季的節目中又多了一些新的爸爸,在這其中,曾在電視劇《歡樂頌》飾演小包總一角而備受觀眾喜愛的楊爍,他對兒子楊雨辰的軍訓式教育,卻讓他陷入爭議,不少的網友都表示心疼楊雨辰。
從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楊爍對兒子一直使用的是命令式的語氣,他對兒子呼來喝去,兒子一做得不好或者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對兒子冷嘲熱諷。就連之前被稱作《爸爸去哪兒》節目史上最凶的爸爸陳小春,都有一次對楊爍說覺得他真的過了。楊爍在節目的採訪中表示,他覺得對待男孩子就應該嚴厲一點,他說希望兒子可以變成一個男子漢。但實際上,楊爍對待兒子楊雨辰的教育方式,正在一步步地把兒子往"討好型人格"的方向推,與自己最初的期望相去甚遠。
楊雨辰其實是一個溫柔懂事的男孩,他會在餃子妹妹難過的時候安慰他,也會在跟小夥伴玩耍的時候大聲歡笑,但在面對爸爸的時候,他卻變得唯唯諾諾,不敢大聲說話,做什麼事都要看爸爸的眼色。楊爍自以為的讓孩子改正的某些行為,其本質不過是孩子按著爸爸的意願做出的行動罷了,孩子其實並沒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小楊雨辰已經開始學會為了討爸爸的歡心,讓爸爸滿意或者讓爸爸不生氣,而去配合爸爸的期待進行行動。
楊爍對待兒子的錯誤的教育方式,正在一點點地培養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很多家長會覺得"討好型人格"是天生的性格,與自己的教育方式如何沒有關係,這樣的想法其實是非常錯誤的,促使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的最大因素,恰恰就是父母的錯誤教育。
1、"不要太小氣"
孩子的朋友來家裡做客,當孩子們玩得正開心時,突然其中有一個小朋友說很喜歡孩子的小汽車,並且希望孩子可以借他玩幾天。孩子不同意,因為那是他很喜歡的屬於他玩具,他正想拒絕時,他的媽媽出現了,媽媽把小汽車遞到了小朋友的手裡,說當然可以,好朋友就是要一起分享。玩樂後,其他小朋友都離開了,孩子問媽媽為什麼要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借給其他小朋友,他不喜歡,而媽媽卻告訴他:"做人不要那么小氣,借給你的朋友,你不就讓你的朋友帶來快樂了嗎?多好呀!"孩子應下了,但是他卻一點也不開心。
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大方一些,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於是告訴孩子"不要那么小氣",要讓別人開心,這其實就給孩子灌輸了一種錯誤觀念:要把別人的開心放在自己的開心之前。
2、父母無端責備孩子
有的父母常常會把很多事情無端地怪罪在孩子身上,即便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錯。這樣不理智的行為會直接導致孩子在長時間地逆來順受後,習慣性地將所有事情的過錯怪罪在自己身上,因為父母平時對他的責備,已經讓他形成了自己做什麼都會錯的錯誤念頭了。
3、額外的條件附加
"如果你……媽媽就不愛你了",你是否也會在平時的日常相處中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如果是,請你停止,父母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不要再讓孩子提心弔膽,時時看著父母的臉色做事,總是萬一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就失去爸爸媽媽的愛了。
4、父母給孩子施加壓力
身為父母的你,是否也曾在孩子只能的肩頭,增添負擔?"這次考試一定要……""這次可能性再失敗了……"這些輕輕淺淺的話語,卻是孩子最大的壓力——不能辜負爸爸媽媽的期待,要努力,要完美。孩子的"動力"竟然是父母賦予的壓力,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他甚至不懂得為自己考慮,多麼卑微。
1、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
這樣人格的孩子會過分地關注他人的感受,及其在意他人對自己的想法,生怕自己讓別人不喜歡,做什麼事都畏首畏尾、小心翼翼,即便是其他人不在意一個小小的失誤,他也會為之懊惱許久。
2、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討好型人格"凡事以他人為先,沒有主見,別人說哪個好就是哪個好,被人說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習慣性地貶低自己,生怕自己被嫌棄,從不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
3、不敢發出請求,很難拒絕別人
"討好型人格"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敢麻煩,害怕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他們畏懼說不,不懂拒絕,當別人發出請求時,只會摸摸接受,被人占了便宜也會選擇獨自承受,擔心一旦拒絕,與別人的關係就會破裂。
4、缺乏界限和原則
做任何事情都不為自己考慮,以取悅別人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缺乏原則,允許別人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又經常突破別人的界限,渴望建立親密關係又常常因為他人不能滿足自己的期待與需求而受傷。
1、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父母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不要在對孩子的愛上附加條件,讓孩子對父母心懷愧疚。
有很多父母常常對孩子說"我這麼辛苦,你做不好怎麼對得起我",為了減輕父母的痛苦,孩子只能壓抑自己的需求來討好父母。長此以往就會發展成為"討好型人格"。
即便孩子犯了錯,父母在批評教育後,也不忘了說一句"我依然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不缺父母關愛的孩子,才能擁有健康自信的心理。
2、允許孩子犯錯
人無完人,父母不要總是苛求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不能犯錯。允許孩子犯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比起責罵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是跟孩子一起分析錯誤,思考解決的方法,讓孩子能夠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在下一次的嘗試中慢慢成功。
3、不要讓孩子生活在嚴厲壓抑的成長環境中
不少家長從小就對孩子要求嚴格,孩子一旦犯錯就是劈頭蓋臉的一頓罵,父母長期的高壓教育容易引發孩子的"討好型人格"模式。給孩子營造溫暖有愛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給予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能夠自己做出決定。
4、給孩子"發言"的機會
在要求孩子之前,給孩子"發言"的機會,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要自以為是地安排孩子的人生。孩子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半脅迫式的教育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
5、多些欣賞和鼓勵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長期在過於嚴厲和否定式的教育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進而希望通過討好父母的方式得到父母的肯定。從表面上看,孩子變得聽話、懂事,但實際上,孩子是膽怯懦弱,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在這樣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潛意識裡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自覺地討好別人。
孩子每次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時,父母應該細心聆聽、鼓勵孩子;在孩子做得好時,向孩子表達自己對他的欣賞與期待。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讓孩子認可自己的一種方式。
不要再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了,"討好型人格"只會讓孩子一生疲於為他人著想;多一些鼓勵與關懷,讓孩子活出自我,健康地快樂成長。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