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折中主義」,恪守「啄木鳥精神」,你會遇見更加優秀的自己

2019-10-21     麥穗小魚

文/麥穗小魚

題記: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儒家思想並未被「浪淘盡」。反而,洗盡鉛華後,越發光芒璀璨。

從孔子創立儒家學說,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受到重創,再到董仲舒「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幾經周折,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篇文章,我們就從「四書五經」之一的《中庸》說開去。

「中庸之道」並非「折中主義」

近些年,隨著國學的大熱,「中庸之道」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人誤解。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將它與「折中主義」混為一談。錯誤的認為,「中庸」就是模稜兩可,就是明哲保身,就是馬馬虎虎,就是不思進取,就是「牆頭草」,就是「和稀泥」......。總之,「中庸」被賦予更多貶義的色彩。

特別是,狂人魯迅對「中庸之道」更是針砭時弊的大肆批判。他在《熱風.通訊》中如此解釋「中庸」:

所謂「中庸」,並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惰性,其實是卑怯。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

在魯迅看來,「中庸」不僅僅包含「折中主義」、「哈哈主義」和「滑頭主義」,甚至含有卑怯的意味。

無獨有偶,宋代大儒朱熹也曾對「中庸」發表過高見。他說:「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那麼,「中庸之道」的正解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在《中庸》的第一節就開宗明義,簡單明了地向後人闡述了「中庸」的內涵。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在此,有必要將這句話作個簡要解釋。

「天命之謂性」,指的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本性。通常是在內心最自然安定、無思無慮的情況下,流露出來的那個狀態。

「率性之謂道」,指的是我們在達到「知止而後有定」的境界後,流露出來的自然、率真、純凈和智慧。

「修道之謂教」,則表明了「中庸之道」的目標是為了讓我們回歸本源,找回自我,讓心靈達到至純、至凈、至善的境界。

最後,「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指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強調「中庸之道」不是空談,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一刻也離不開。我們一旦脫離了「中庸之道」,就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順和煩惱。比如,當今很多人越來越浮躁,永遠不懂得知足。這就違背了「中庸之道」的根本原則,所以會徒增很多焦慮、煩惱和痛楚。

由此看來,「中庸之道」不是教我們做「老好人」,不是鼓勵我們做「佛系」,也不是慫恿我們「能湊合,便湊合」,更不是希望我們明哲保身。而這,恰恰是「折中主義」所倡導的。

其實,對於「折中主義」,魯迅先生有著更精妙的註解。他在《無聲的中國》中寫道: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摘自魯迅《無聲的中國》

所以,「中庸之道」和「折中主義」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萬萬不可劃等號,更不能混為一談。

倘若我們站在時間隧道往回看,總會發現:

中華文明一路踉蹌走來,每到艱難險阻關口,卻總有「中庸之道」的明啟與攙扶;每遇複雜多變時事,總有「中庸之道」的舒緩與化解。

別做「折中主義」的「差不多」先生,不平凡與平凡之間,差的就是那麼一點點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折中」成為了當下很多人的標籤。在他們看來,凡事折中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好處。

一方面,「折中」可使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八面玲瓏,如魚得水。

紛繁複雜的社會,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常常帶著厚厚的面具待人接物。為了不惹禍上身,選擇了明哲保身,選擇了聽到問題當「聾子」、看到問題裝「瞎子」、碰到問題做「拐子」,面對問題騰挪躲閃「繞著走」。信奉「留得人情好辦事」,恪守「出頭椽子會先爛」的信條。甘願做將信念讓步於利益、規則讓位於變通的「和事佬」。

似乎把所有問題「折中」了,我們就可以在萬端變化的社會交往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好像做了「和事佬」以後,我們發現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確實更加遊刃有餘了。

所以,很多人都把「折中主義」看成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折中」就像是一根從中間被折斷的竹棍,兩等分,不偏不倚。誤以為正是因為「不偏不倚」,才讓我們左右逢源。於是,我們便深深地愛上了這種為人處世的經世之道。

另一方面,「折中」會讓我們做事時少犯錯誤,不退則是進。

職場中,官場上,很多人把「折中」奉為做事信條。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只要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上司和領導就拿自己沒辦法。一沒犯錯誤,二沒落最後,上司和領導自然也抓不住自己的把柄。更何況,我們經常說,做得越多錯的越多。所以,很多人都是抱著「凡事差不多就行」的心態工作。

處理人際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門道和原則,我們不便評論。下面,我們主要來談談「折中主義」的「差不多」到底是差多少?又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生活中,許多人常把「差不多」掛在嘴邊。上學時,覺得複習的差不多了,考試卻不及格;工作上,覺得做得差不多了,結果卻被經理罵的狗血淋頭。生活中,覺得日子過得差不多就行,但是當遇到稍微大一點的挫折和困難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這麼弱......。

凡此種種,如果所有的事情都用「差不多」來掩飾,那麼,你的人生會跟別人差的很多很多。

胡適先生曾寫過一篇小說,叫《差不多先生》。書中的主人公就叫差不多,差不多先生的名言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小時候,媽媽叫他去買紅糖,結果他買了白糖。媽媽罵他,他搖搖頭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上學時,先生問:「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陝西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臨死前,差不多先生還是執迷不悟地說道:「活人與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認真...呢?」說完就咽氣了。

差不多先生逝去後,鄉親們都讚嘆差不多先生活的瀟洒、愜意,什麼事情都看得透,想得通。於是,大家都叫他「圓通大師」。

唏噓之餘,卻感慨良多。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身上都有著差不多先生的縮影。我們經常用「差不多就行,下次再努力」來安慰自己。從而,給自己的懶惰和失敗找到一個「合情合理」的,冠冕堂皇的藉口。

曾經有一個機構,做了一項研究。專門研究那些每天付出100%的努力和付出99%的努力,這些人十年後的情況。剛開始很多人對這項研究不解,甚至滿不在乎。覺得1%的差距太微小,十年後大家肯定都會是一樣的人生。可十年後的調查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那些每天努力100%的人大都功成名就。有的成為了大公司的高管,有的成為了政界翹楚。然而,那些每天付出99%努力的雖然也有一些人獲得了成功,但明顯比例少了很多。很多人,十年以後依舊是公司里的小職員,亦或是被迫謀生。

無論是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還是那個專業組織的調查結果無不諷刺了當代社會那些得過且過的人們。

人民日報曾經發過一篇文章,叫《差不多的人生,其實差很多》。

文章中有這麼一段話:

「其實,人有時候就毀在凡事只求差不多。

上學的時候差不多得了,工作的時候差不多得了,談戀愛的時候差不多得了,結婚的時候也差不多得了……

你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卻用「差不多」這個藉口讓自己妥協了。而一次的妥協,換來的是次次的忍讓。久而久之,我們的心也就跟著頹喪了,不再去追求,不再有目標,也不再有激情。」

深以為然!

記得,有一句話說:「不平凡與平凡之間,差的就是那麼一點超越。」比如,百米比賽,十點幾秒和九點幾秒,只差1秒,但這就是業餘和世界冠軍的差別。所以,很多時候差的就是那麼一點點,而這一點點,就造成了巨大的分野。

生活中,很多人都經常會有一種不忿:我和某某都差不多,憑什麼領導用他而不用我;我做的也還行,為什麼升遷的是他而不是我......

所有這些,最後都可以用一句話來解釋:差不多就是差很多,也還行就是確實不行!!!

所以,與其得過且過、渾渾噩噩地度過一天,不如趁著年輕,全力而為,好好地拼一把,博一回,去勇敢而篤行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別讓自己的人生毀在「差不多」上。

倘若,凡事都抱著「差不多」的心態,那你的人生也真的就「差不多」了。

畢竟,對未來的真正慷慨,就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恪守「啄木鳥精神」,書寫別樣人生

啄木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這種鳥給人的印象,一是,目標明確,認準了便不會隨隨便便的更改;二是勤奮,不知疲倦地飛來飛去;三是執著,認準了目標便「咚咚咚」地啄下去,直到實現目標(捉到蟲子)。

無疑,啄木鳥在「鳥界」是成功的。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會問:成功有捷徑嗎?

很遺憾,並沒有!

中國有句古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付出和收穫永遠都是成正比的。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專家拿破崙.希爾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

通往成功的道路中,勤奮是最短也是最有效的途徑。現在很多人都在通過各種書籍去尋找成功的技巧,而到了最後他們會發現技巧就在身邊。做任何事情都是要靠勤奮和執著的,只有不斷地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從中領悟勤奮激發的靈感,成功的契機才會慢慢向自己靠攏。」

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工作要勤奮努力,做事情要執著精進。但是,卻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得到。在人生的跑道上,只有那些奮鬥不息,一直向前跑的人才會遇見更好的自己,最終達到幸福的目的地。

於我看來,一個人要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書寫更加精彩的人生,也應該像啄木鳥一樣做好三件事。

首先,明確目標。在正確判斷自己的特長和能力後,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基於市場形勢,選擇一個值得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目標就好比大海中的指明燈,不至於我們迷失方向。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才能披荊斬棘,揚帆遠航。

其次,勤奮努力。目標制定好了以後,不能束之高閣,也不是擺在那裡留著看的。我們要為這個目標,採取切實可行的行動。並不斷地給自己加壓,為之努力奮鬥。古人云:「道雖邇,不行不至」。意思就是說,再近的路程,如果你不邁開步子,永遠不可能到達。小米CEO雷軍曾經說過很多「雞湯句」,比如,「勤奮和執著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深以為然。否則,即使目標定得再宏偉,不去努力實現,終究只是一個「紅蓋頭」而已。騙騙別人,也騙騙自己。

最後,執著精進。提到鐘錶,我們會想到瑞士;提到工業機器,我們會想到德國;提到手機,我們會想到蘋果;提到馬桶,我們會想到日本。其實,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不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比如,美輪美奐的景德鎮陶瓷;比如,栩栩如生的四大絲繡。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只有不畏攀登的採藥者,只有不畏巨流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到仙藥、深入水底覓到驪珠。」所以,只有不畏困難,追求極致,擺脫「差不多」的思想,才能登上人生的巔峰,領略到不一樣的風景。

當今社會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風氣十分盛行,大家不是幻想著守株待兔,就是希望一步登天。那些腳踏實地,孜孜不倦的人甚至被認為是「傻,呆,萌」。當「浮躁和功利」的心作祟時,難免會滋生「差不多」的思想。而一旦「差不多」成為了一種做事的慣性,便會人浮於事,得過且過。

《論語.學而》中講到:「如切如搓,如琢如磨。」朱熹也曾有言:「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他們無不在告誡後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極致。

其實,如果解讀所有成功者,你會發現,他們成功的密碼之一就是精益求精!

羅曼.羅蘭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依然會為美好的生活持之奮進。」

最後,回答一下上文提到的問題:成功有捷徑嗎?

有!那就是「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摒棄「折中主義」,摒棄「差不多」思想,恪守「啄木鳥精神」,帶著那份勇毅,帶著那份篤行,你也一定會成為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9Z4820BMH2_cNUg9c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