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和旅遊局的數據顯示,我市現擁有A級以上景區51家(其中5A級1家、4A級12家);省級旅遊度假區1家;省級旅遊強鎮36個、特色村101個;國家級及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74個(其中國家級6個)、精品採摘園49個、山東好客人家星級農家樂367家,以旅遊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城市形象和旅遊品牌進一步提升。
專心「溫飽」 旅遊遙不可及
「兄弟姊妹多,家裡的糧食有限,能吃飽肚子就是最幸福的,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出門旅遊的事情。」提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令市中區白馬莊園的孟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能不能飽」。孟先生說,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待興,父母家住在城郊,家裡的條件相比親戚朋友算得上中上等,即便如此,對於一家人來說,旅遊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那時候的交通工具也很少,自行車還很稀罕,徒步是常有的事兒。」孟先生回憶,「沒有電視,信息閉塞,根本就沒有旅遊的概念。」
董先生今年67歲,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推著獨輪木車去泰安賣梨。「那時候大家都在一個生產隊,我們跟著二十來歲的小伙子去泰安賣梨,沿途休息還能看看周圍風景。到泰安後,雖然泰山的門票不是太高,卻捨不得花錢去山上逛一圈。」董先生表示,那個年代,人們的想法多是工作、吃飯、學習,有意識、自掏腰包消費的旅遊行為幾乎不存在。「沒想到60多年以後,旅遊業發展如此迅速。趁著現在身體還行,我和老伴經常跟著旅行團去遊山玩水,看看祖國的壯麗河山。」董先生說。
「差旅」為主 景點少之又少
改革開放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質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慢慢被重視。旅遊作為娛樂消費的方式逐漸被人們接受,但是多以小規模的差旅公務活動為主。
「年輕的時候,最期盼的就是每年去海南的療養院。」家住薛城區福苑社區的王先生,在一企業上班,為給員工增加福利,他所在的單位跟隨「潮流」在海南建起一所療養院,所以每年一次的療養院生活是王先生最嚮往的。「去療養院說是休養,其實就是一種旅遊方式,一張火車票就能到海南。那時候,能在海南待上一段時間,感覺是最幸福的了。」回憶起年輕時候的旅遊經歷,療養院的生活讓王先生記憶猶新。
從事了近50年駕駛員工作的陳先生,在1987年的時候,曾帶著妻子和孩子去北京出差。「那時候多以差旅為主,自掏腰包也不敢走太遠,畢竟經濟等各方面因素都受限。」陳先生說,「能到北京,一家人在天安門前合個影,去長城上面逛一逛,就是最大的滿足。」陳先生表示,他經常出差,發現所到城市可遊玩的地方少之又少。
假期增多 個性化旅遊開啟
1995年,國家開始實行雙休日,居民的閒暇時間增多。陳先生偶爾會帶著妻兒去省內幾個著名景點。1999年,國家推行黃金周,有了更多的時間,陳先生利用黃金周帶著家人出門遊玩。「上世紀90年代,代步工具比較匱乏,私家車對於我們這樣的工薪家庭來說,依舊有些遙遠,所以出門遊玩,依舊以乘坐火車為主。」陳先生說,「剛開始流行去北戴河時,我就帶著妻兒和父母一起去北戴河住了幾天。那時候景點沒有像現在這樣串聯在一起,到達目的地後,基本上都在一個景點遊玩。」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陳先生家買了第一輛桑塔納小轎車,帶著家人出門遊玩的次數也多了,出行也方便多了。
這一時期,旅行社漸漸多起了,國內游路線開始增多,市民出遊的次數也多起來。「那時候出門遊玩一次,需要攢兩三年的錢,雖然出門方便了,但頻次不高。」市民高先生表示,讓他感觸最深的是,近四五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一家每年至少要來一次長途旅行,甚至出國游。「特別是三年前剛結婚還沒要孩子,時間充足,我和妻子常常會利用周末時間,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高先生說。
隨著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鄉村游近幾年越來越受重視,閒暇的時間,城裡人常常會跑到美麗新鄉村,領略大自然的美好。記者走訪城區各大旅行社獲悉,除了傳統的旅行,當下個性化定製旅遊服務更精細,也備受旅遊愛好者的青睞。「去成都除了去觀賞著名景點外,主要是想吃當地的特色美食,還想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我個人更喜歡去了解一個城市的內涵。」旅行愛好者張先生說,現在出門旅遊,他更青睞個性定製游,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享受遊玩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