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桃園城牆上鑲嵌有三塊古碑,你知道這三塊古碑的來歷嗎?

2021-04-01   走吧自駕游

原標題:南京小桃園城牆上鑲嵌有三塊古碑,你知道這三塊古碑的來歷嗎?

圖文:走吧網吧鐵 夏群

聽說家門口挹江門城樓掛上節日春聯,不由得勾起我的好奇心前往,難得的好天氣藍天白雲裝扮得城樓格外壯觀。梅花圖案巨幅的福字貼懸掛在城樓中央,兩邊懸掛著巨幅對聯上聯:「盛世奏強音,聽揚子春潮,化作長歌彰自信」;下聯:「古都追遠夢,沿繁花錦路,邁開大步踐初衷」。

站在挹江門的城門下觀賞辛丑年城門春聯,賞春聯之韻、書法之美、城牆之景也是一大美事。

喜歡在挹江門邊的小桃園公園漫步,那城牆邊的臘梅樹疏影橫斜,暗香浮動,一朵朵金雕蠟鑄般的黃色小花兒,在纖細疏散的灰褐色枝幹上點綴著寒冬,點燃了2021年前進的激情。

蠟梅點綴著冬日的色彩,淡黃色的花蕾挺立在枝椏之上,有的已經迎著寒風盛開,小小的花瓣,顏色明艷,如同冬日裡的一縷暖陽。

小桃園位於南京下關挹江門外、明城牆腳下,面臨護城河,是一處開放式休閒景點。這裡河面上魚戲動波,風泛漣漪,岸邊楊柳依依,園裡種植有20多個品種數千株桃花,再配以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水榭假山,使小桃園具有了鮮明的江南古典園林的風範。

說起小桃園的來歷還有不少典故,據《南徐州記》載,東晉元帝司馬睿南渡時曾在附近登岸,「客主相迎,負擔於湖側,至今名迎擔湖,世亦呼為迎擔洲。」

晉咸和二年(327年),蘇峻舉兵於石頭,陶侃督李陽臨陣斬峻於白石陂,故此處又稱蘇峻湖。辛亥革命前,俗稱海陵底;民國初,在城牆下種植千株桃樹,數年後枝繁葉茂。每當陽春三月,遊人如雲。「城邊壕畔碧桃花,毓秀亭台水一涯。迷漫市囂渾不覺,勝棲山野幾人家」,小桃園故而得名。

小桃園段城牆,該段城牆位於定淮門至挹江門之間,屬於「包山牆」。據說當時建造城牆時,先沿著山體用黃土夯成土牆,再在土牆外用城磚壘砌而成。

在小桃園城牆段有一處清代重修的城牆,而且在城牆的牆體上鑲嵌著三塊古碑,也許見多了明城磚上的文字,很少看到為修復城牆而專門在城牆的牆體上立碑的。

這是中間記事碑,是一塊長方形豎碑,高約85厘米,寬約42厘米,依稀可辨認銘文為「光緒拾壹年歲次乙酉孟秋月奉憲委修象山腳下城牆壹段計長捌丈貳尺 善後工程委員運司同銜江蘇遇缺即補知縣長沙黃國忠 監修 匠頭王永發 葛慶林。」

兩側兩塊是界碑,分別寫「左界」、「右界」。通過記事碑說明,挹江門這段城牆曾有過一次修復,時間是光緒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左界」、「右界」標出了那次維修工程的左右範圍。負責維修的是「江蘇遇缺即補知縣長沙黃國忠」,監修的是「匠頭王永發 葛慶林」。

有專家推測,這段城牆是被太平軍炸毀的,也就是著名的「太平軍破城處」。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在儀鳳門附近挖坑道填炸藥,炸塌城牆,殺入南京,斬兩江總督陸建瀛,一舉占領南京。太平軍轟塌的城牆就在今挹江門以南約150米處。後來,黃國忠監修的也就是這段城牆,並留下了「左界」碑、「右界」碑和記事碑。

南京城牆上的古碑,不僅記錄了清代重修城牆的往事,也記錄了南京城牆的厚重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