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人民日報》6個版推出系列報道,點贊新湖南。其中第11版《創新發展強起來》聚焦耒陽農業,以《耒陽市 農業奔向現代化》為題,刊發近四分之一的版面,向全國人民展現和講述「耒陽農業現代化故事」。
全文如下:
耒陽市 農業奔向現代化
本報記者 侯琳良
「放眼盡芳菲,入目皆花園」。耒陽市新市鎮近年來搞起了玫瑰花特色產業,一片3400畝的花園種植高品質玫瑰,用於深加工玫瑰精油提煉、玫瑰花醬、玫瑰花茶等一系列產品,另外200畝用於遊人觀賞。
「一畝玫瑰產值超過8000元,當地百姓不僅流轉土地獲益,還能打工拿一份工資。」一座荒山變身經濟花海,既養了遊客的眼,也鼓起了當地農民的腰包。
在大市鎮花坪村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一個個現代農業高科技展示溫棚排列有致,自動調溫調濕、自行澆灌噴水設施、無土栽培技術、農業新品種等讓人眼前一亮。
大米可以私人定製了!在耒陽市五峰仙及元明坳的高山稻田基地,一家農業公司搞起了稻田認養模式,人們根據需要認領一丘稻田,自己種植。「大人可以帶孩子來體驗水稻種植樂趣,親近自然,隨後生態鮮米配送到家,一推出來就受到熱捧。」公司負責人說。
一片花海,一個基地,一種模式,造紙術發明人蔡倫故里耒陽市,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在公平圩鎮大路村,劉洪全背著蟲藥箱正在給自己的油茶林灑藥。從去年開始,他承包打理一家茶油公司的170畝油茶林,收入和公司按比例分成,當年就賺了5萬多元,一舉脫貧。眼下,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油茶種植模式,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眼光不能只盯著一粒米,腦子不能只想著一丘田。」衡陽市委常委、耒陽市委書記羅瓊說,這些年耒陽市致力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走規模化、科技化、精細化道路,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僅2018年,耒陽市建成連片種植示範基地120多個、新型養殖示範基地51個,引進產業項目4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