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孕江南,小橋流水蕩舟還」,這是我對江南的印象。水是江南的魂,江南因水而富饒。無錫,就是煙雨濛濛的江南孕育出的一顆璀璨的太湖明珠。它北倚長江,南濱太湖,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
無錫的美,因水也因山,這裡,有被乾隆皇帝譽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其山形猶如九龍騰躍,故又名九龍山。
三伏天氣,到惠山走一走,看看天下第二泉,泉水清碧甘冽,驅散了夏天的炎熱,到惠山寺念經祈福,避熱也靜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的《江南春》絕妙地描述了寺廟在南北朝時期的興盛。惠山寺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距今已經有1500多年歷史。
寺內有金蓮橋,由抗金名相李綱所建,距今約800餘年,據說是無錫市最古老的的石橋。
金蓮橋造型優美勻稱,是三孔石樑橋,兩座石橋墩上,一邊四個螭首,橋兩側有雕刻精美花紋的石護欄。一眼望去,花紅樹綠,別具風情,賞心悅目,讓人心曠神怡。
金蓮池內植金蓮,夏日滿池碧綠蓮葉,朵朵金蓮亭亭玉立,陣陣荷香迎面撲鼻而來,那該是多美的一個場景啊!
御碑亭,俗稱「皇亭」,是一座風格獨特的重檐歇山建築。當年,乾隆皇帝為惠山寺題額,地方官員就將他的墨寶保留下來,並建造碑亭作為紀念。
御碑上刻著乾隆第四次到惠山寫的景物詩:
九隴重尋惠山寺,梁溪遐憶大同年。
可知色相非常住,惟有靈泉鎮自然。
所喜青春方入畫,底勞白足試參禪。
聽松庵靜竹爐潔,便與烹雲池汲圓。
相傳乾隆皇帝七次巡視江南,六次到惠山,在惠山留下了不少珍貴的御書墨寶,對錫惠的青山綠水熱情謳歌。
明代古銀杏樹是全寺的最亮景點,樹幹之粗足需四人合抱,也許久經風雨滄桑,樹身傾斜。樹的葉子長的密密麻麻,像一把撐開的大傘,撒下一地的陰涼,逛累了,坐在銀杏樹下納涼,也別有一番滋味。當然,最美的還是深秋季節,金黃的銀杏樹遮天蔽日,秋風吹拂,樹葉輕輕飄落,鋪滿了一地,整個天地都成了金黃色。
慈眉善目的僧人正在撫琴,悠揚的琴聲如流水般,迴蕩在整個錫惠山麓,滌盪著靈魂中的激動與狂妄,忘記了夏天的炎熱,心平氣和。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是整個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做早、晚課的地方。
不二法門是佛家的第一法門,佛教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在現象上有千差萬別,但從佛性上來說沒有分別,只不過是因緣巧合。
惠山寺植被繁茂、樹木成蔭,殿宇重重,氣勢磅礴,梵音繚繞,晨鐘暮鼓,既莊嚴肅穆,又不失文雅秀麗。
惠山寺作為禪宗道場,歷史上香火旺盛,高僧眾多,盛極一時。惠山因佛而繁榮,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以致帝王將相,在經過京杭大運河時,都會在惠山寺逗留,誦經祈福。
有幸聆聽誦經之音也是一種因緣,因為不懂,所以只能閉目靜靜聆聽,這一刻,對佛教充滿了敬畏之心。
這個時候,無論在惠山寺的哪個角落,都能聽到風中傳來的木魚聲、誦經聲,充滿禪意。
惠山寺的香火似乎比其他寺廟更旺一些,特別是在逢年過節,許多信眾到惠山寺許願祈福,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助自己如願。
依著山勢,攀登台階,總能發現新的景點。昭忠祠,正門口是龍眼泉。同治二年的時候,李鴻章率軍與太平軍激戰於惠山,惠山寺被毀得只剩下寺門的匾額。後來,李鴻章在惠山寺的廢墟上建立了昭忠祠。
如果是早上來到惠山寺,還可以吃一碗素麵,熱氣騰騰的素麵,淋上花生、青菜和筍絲的澆頭,滿滿的一碗,非常誘人。炎熱的夏季,這碗面爽口不油膩,特別對胃口。
來到惠山寺一定要去看看「師兄」,這虎頭虎腦的喵星人,是惠山寺的網紅「師兄」了。它是惠山寺的吉祥物,來惠山寺祈福、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也有「師兄」的一份功勞。「師兄」是信眾送給住持的,從小在惠山寺長大,平常喜歡在惠山寺、寄暢園到處溜達。有時師傅們誦經,它也會去旁聽。你瞧,「師兄」才3、4歲,就已經心寬體胖,霸氣外露了!
除了網紅喵「師兄」,惠山寺內還有不少流浪貓,都是「師兄」的小師弟們!
炎炎夏日,來到惠山寺,聽聽禪音,看看「師兄」,吃碗素麵,休閒避暑,想必是夏日裡最愜意的享受。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