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贛州市圖書館
春將半,正是尋春好時節。
若你問,最好的春天是什麼樣的?
我想,大概是在豐子愷的畫里。
他的畫中,有銜泥歸來的春燕,
也有枝丫拂面的楊柳。
有三三兩兩在堤岸看花的路人,
也有獨臥草廬下沐春風的閒客。
百種場景,皆逃不出一份天真的勃勃生機。
豐子愷將春天比作孟德爾頌的音樂,
要輕鬆,要歡愉,要暫且忘記煩憂,
要「春在賣花聲里」。
只要還能活潑地生長著,便是最好的春日。
如今疫情未歇,不好出門踏春,那也不要緊。
至少我們還能伴著《春》的旋律,
漫遊在豐老的漫畫中,
一同體會春日裡的熱鬧人間。
豐子愷曾畫過一幅畫:
遠方一座山,近處一道坡,
坡上一草房,房前一樹花。
女兒一手拉著父親,一手指著紅花,
母親則趴在窗口,笑看觀花的父女。
他還給這幅畫題了句很妙的詩,
「春光先到野人家」。
這便是豐子愷的春天,
不是從日期的遞進中得知,
不是從他人的感慨中得知,
而是在自然的每一處微妙變化中感受春的到來。
豐老的春天,是一個春燕與風箏爭高,
垂柳與飛花共舞的春天。
豐子愷的畫中,最常見的是楊柳。
他愛柳,是因為柳的謙遜。
紅杏可出牆,古樹能參天,
唯有楊柳,願意伏首,望向自己的根。
「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
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
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
楊柳樹也有高出牆頭的,但我不嫌它高,
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
因此在他的春日畫中,總有一抹綠柳在。
有時柳作景,更有人間煙火氣。
有時人立柳梢頭,無論是閒談還是靜坐,都
多了一份溫吞和謙遜。
豐子愷也愛畫春日飛花。
綠柳襯紅花,是他畫里的濃墨重彩。
生長於窮鄉,少見繁花,
因此對於柔弱易逝的花,
豐子愷總有種憐惜的心情。
而花的脆弱,也正是他對春的感受。
但在散文《春》中,
豐子愷也狠狠斥責了一頓春日紅花:
早春時,乍暖乍寒中,尚不見你們的身姿,
而到了暮春,幾盡零落,又讓人徒增惋惜。
短暫的紅花,就像人生中一時的歡愉,
無法長存,固而貪戀。
但即便如此,豐子愷還是
老老實實將人們逐花的場面畫了下來。
也許就是因為歡愉短暫,
才更需要借繪畫,將記憶中的它們留存。
豐子愷還愛畫春日裡的小朋友,
大概因為活潑的小朋友,和生機的春日,
是茫茫宇宙中同一類令人欣喜的存在吧。
春日裡的小朋友,
會折楊柳,逐飛花,扯著長線放紙鳶,
也會煞有介事地挖土、提水來種樹、澆花。
萬物復甦的時節里,他們對新生命好奇又尊重。
這不禁讓人想起袁枚的那句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
天真如孩童,他們便是人間春。
如何度過一個完美的春天?
豐子愷早已在畫中作了解答。
尋春要趁早 。
當我們發覺春天到了時,
春天其實已經等待我們很久了。
春日何時到,在這個問題上,
屬鳥兒和小孩子最清楚。
紫燕銜泥歸時,是大自然的早春。
兒童放紙鳶時,是人世間的早春。
人的感知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遲鈍,
若多看一看自然,學一學孩子,
便能體會到春的天真。
春日當游春。
游春有兩種,一種是作畫外人,
體味游春者的歡愉,
即「春在賣花聲里」的小小趣味。
還有一種是站在畫內,
攜身邊人,賞眼前景,
那是「臨水種桃知有意,一株當作兩株看」
的春日短暫,多多珍重。
那是對小家的眷戀,也是對世間的深情。
春閒最愜意。
春天不光要熱鬧,也應有靜謐。
那可能是一個人獨處時,
坐在石頭上,就著春風與鳥鳴,
喝一杯茶,讀半卷書。
也可能是約上好友游游青山,踩踩水花,
又或在廬中小聚,小酌兩杯。
無論何種,都是春日裡,
獨屬於自己和友人的「閒」。
閒,來之不易,
趁著春光仍在,且享受且珍惜。
春耕亦不休。
春日惹人倦,但越是這種時候,越不可忘記勤奮。
在過去,春日最重要的不僅是玩樂,還有春耕。
豐子愷畫過一幅月下勞作圖。
那時已彎月高掛,風吹楊柳,
幹活的人卻伏身不知疲憊。
他把這幅畫題名為「楊柳岸曉風殘月」,
詩意的不只是風花雪月,
也是每一個正在耕耘的身影。
對於今天的我們,春耕已變得遙遠。
但在過去春耕時,人們一邊勞作,
一邊賦予的新一年的希望卻未曾變過。
畢竟春天,也是許願的季節,
在這些個日子裡,要勇敢邁出新年第一步。
染綠的春日,亦是甦醒的人間。
在這樣的時節,人們的每一個小小活動,
都顯得格外有意義。
春日宜遐想,春日宜期待,
春日亦要閒而不休。
最重要的,春日短暫,還請多多珍重。
前面說了這麼多春日美事,
但事實卻是,豐子愷不怎麼愛春天,
他只是愛畫春天。
對住在鄉下,遠離都市的豐子愷來說,
春日其實很難捱。
他在文章中,是這樣描述春天的:
天氣忽晴忽雨,氣溫乍暖乍寒。
「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景象根本沒有,
「小樓一夜聽春雨」久了會心生煩躁。
在諸多春日詩句景象中,
只有那句「一春能有幾番晴」倒算真實。
若不是這段白紙黑字的吐槽,
僅是看他那些生機盎然的春日小畫,
大概想不到豐子愷竟然是這麼看待春天的吧。
但即便春天待他如此,
他畫出來的春天,卻是另一番模樣。
在他眼中,料峭寒春中也有很多歡愉小事,
比如踩一踩融冰的溪水,
或是在春色中與友人對酌。
春天其實是種嚮往。
正是因為春少而隱,才有了「尋春」一說。
對春天的體悟,也如人生一般,
也許它過起來並不是那麼美好,
但因為心有期待,眼含純粹,
得到的才是另一番景色,那便是最好的春日。
在豐子愷的諸多春日畫中,
有一幅極為樸拙動人。
那是兩個合力提著水壺的小孩子,正
在給一株瘦弱的柳樹澆水,畫的右上角寫著:
努力惜春華。
世間大概有兩種人最惜春。
一種是天真的小孩子,
他們本能地就熱愛和照顧其他生命。
還有一種便是如豐子愷一般的憐世之人,
當心存悲憫與善時,
世界在他眼中就成了另一番樣子。
縱使春日苦寒,春日輕浮,春日易逝,
他也能把春天畫成最好的模樣。
因為珍惜,才會擁有。
春日,只待有心人。
文字:誰最中國(shuizuizhongguo1),圖:豐子愷繪,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