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農牧業發展的亮麗名片

2019-12-31     青海日報

祁連草地生態畜牧業走上「三生」共贏之路。本報記者 羅連軍 攝

12月17日,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榮獲「青海省改革創新獎創新項目」。十年的艱辛探索和實踐,為牧業轉型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生態、產業、技術、群眾和經驗基礎,也為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堅定了信心,注入了動力,生態畜牧業建設已成為青海農牧業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

2008年,按照「生態立省」的發展戰略,我省做出了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的重大決斷,並提出了「以保護草原環境為前提,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為基礎,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核心,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切入點,建立草畜平衡機制為手段,從機制體制上創出一條草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思路,開始了生態畜牧業建設與探索征程。

組建合作社 搭建畜牧業發展平台

「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是一整套體系的創新,試驗區的建設就是為了解決我省草地生態畜牧業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告訴記者,當時我省的草地生態畜牧業各種矛盾交織,發展面臨各種困難,要想在夾縫中求生存,只能走改革創新的路子,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從根本上構築了實現牧民脫貧致富的現實載體,成為貧困群眾精準脫貧的有效手段。

改革的重點在於創新。2008年,當時的省農牧廳印發《關於開展生態畜牧業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選擇在我省六州的7個純牧業村開展試點,為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摸索路子、總結經驗。

經過兩年試點,以合作社為平台實行牲畜、草場股份制經營;以草場流轉、大戶規模經營、分流牧業人口,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以聯戶經營、分群協作、優化產業結構,保護草原生態。試點擴大到30個縣,為牧區落實黨的政策、破解草畜矛盾、發展地方經濟起到了改革助推作用。

「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就是努力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青海省畜牧總站教授羅增海說,組建合作社說白了就是搭平台、支桌子,通過組建合作社,再做其他事情就有了著力點。

2014年6月,農業部批准青海省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青海生態畜牧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並在後期取得了重要實質性進展。

相繼探索出「股份制」「聯戶制」「大戶制」「代牧制」等多種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理順草地畜牧業生產關係,加快轉變發展,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了一條符合青海實際的草地畜牧業發展新路子。

目前,全省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數量達到961個,牧戶入社率達72.5%,牲畜整合率達到67.8%,草場整合率達到66.9%。

「三步走」發展推動試驗區建設步入快車道

「先行試點、示範推廣、全面提升」這是我省建設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從2015年起,我省著力深化牧區畜牧業改革,通過多種措施創新生態畜牧業道路,積極創新草原生態保護、農牧業經營主體建設、集約化草地生態畜牧業經營、草畜聯動、多元化服務、健全產業化發展六大新機制,建立草地生態畜牧業股份合作制運行,草地生態保護與建設,草地生態畜牧業種養結合循環發展三大模式。總結推廣草地產草量動態監測及載畜量指標定期公布等8項制度,利用6年時間在我省六州通過集中建設和政策匹配,重點建設100個以上生態畜牧業股份合作制合作社,120個試點社完成股份改造任務。

我省生態畜牧業建設取得的重大實質性進展,得到全省各族群眾一致認可,得到了農業農村部以及國內同類地區的高度讚譽,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已成為我省近年來牧區深化改革和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重大平台,並在2017年榮登全國「三農創新榜」,這是我省農牧工作也是全國的牧區和畜牧業工作第一次入列創新榜單。

2018年底,我省110個試點合作社中有80個試點社實現分紅,分紅總額達1億元。梅隴、拉格日等6個合作社被授予「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創新示範基地」。

「三生」共贏協調發展成果顯現

堅持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協調發展,堅持「接二連三」三產融合,我省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全省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已經實現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全覆蓋。草場牲畜等生產要素實現了集約經營,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得到有效處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一些典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初步實現資源集約化、資產股份化、生產專業化。梅隴、拉格日、崗龍、哈西娃等一大批股份改造到位、內生動力強勁、經營組織有方、群眾持續增收的發展典型合作社,已成為引領青南牧區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的標杆。

傳統畜牧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加快,65%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開辦了畜產品、工藝品、民族服飾加工等社辦企業,大部分合作社組織勞務輸出,創辦了運輸、建築、餐飲、住宿等二三產業,以畜牧業為主、採集業為輔的二元收入結構得到有效調整。

2017年,100個試點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達11856元,比我省六州農牧民平均水平高2394元,高出25.3%。生態畜牧業示範村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7291元提高到2017年的8876元,平均增速為12.5%。多數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通過加快發展二三產業,拓寬牧民增收渠道。貧困戶加入到合作社後,普遍通過項目配股、勞動培訓就業等方式實現了穩定脫貧。

據羅增海介紹,通過生態畜牧業改革建設,各生態畜牧業股份制合作社堅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則,有效解決超載放牧和維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草原生產能力和生態環境不斷好轉,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在維持草地生態系統平衡的基礎上,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

青海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玉虎表示,此次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榮獲「青海省改革創新獎創新項目」,是省委、省政府對農業農村廳和全省農牧業工作的肯定和褒獎,更是鞭策和鼓勵,對於全省牧區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發展舉措,全面落實「一優兩高」戰略,促進部省共建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等工作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農業農村廳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鑑。

作者: 田得干 來源:青海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jDBXG8BMH2_cNUgo2t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