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引導好情緒,就是不讓自己與自己打架

2020-03-03     鴿子醫生育兒

『大寶現在變得好讓人討厭,老是跟我唱反調!』


如果家有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你是否曾私下偷偷抱怨,覺得此時他們就像『披著心肝寶貝外衣的惡魔』?其實,叛逆期孩子正在通過『衝撞』世界,從中找出屬於自己的長大秘訣;這過程中免不了嗑嗑碰碰,如果少了情緒出口,就會『自己與自己打架』。.

叛逆期的孩子,其實比大人還辛苦。


叛逆,是因為『苦在心口難開』


人類一生中,通常會面臨三個叛逆期:


第一階段:約落在2~3歲,俗稱『兩三歲,貓狗嫌』的寶寶叛逆期,對任何事情愛說『不要』,開始與爸媽唱反調。


第二階段:約落在7~9歲,孩子自認已不是小寶寶,拒絕穿幼兒時期喜歡的卡通T恤,甚至會嫌棄愛看一些卡通的弟弟妹妹『太幼稚』,,言行舉止開始『裝大人』的兒童叛逆期。


第三階段:約落在12~18歲,以初中、高中生為主的青春叛逆期。這階段又被稱為『狂飆期』,身心發展落差大,身體快速成長、心理卻尚未成熟,導致一點小事就容易感到極大挫折。


不論是哪個階段,孩子之所以叛逆,其實都是因為他們的心理與生理層面『不同步』。也就是說,雖然自認『已經長大』了,卻又常常困於當下的『無能為力』,因此苦在心口難開。


身心『不同步』,自己與自己打架


為何身心『不同步』讓人痛苦?


想想看:如果走路時我們希望往東,但外界卻堅持得往西,當下往往困惑到站在原地左右為難,搞得往東也不是,往西也不行。『不同步』的聲音來源如果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外界,那還比較好處理;然而,假若這種不同步的聲音都是自己產生的呢?

例如,寶寶叛逆期的孩子,想藉由說『不』展現自我意識,但實則是個吃喝拉撒睡依然需要大人幫一把的娃娃;他越感到自己的無能,越會叛逆地說對任何事『不』,好從中證明一點點獨立性。


兒童叛逆期的孩子拒絕『幼稚的過去』,想藉此向天下昭告『我長大了』,實際上對世界依舊懵懵懂懂;他越發現自己的無知,越想要裝大人,好從中得到一點點自信感。

而處在『轉變』階段的青少年,社會開始要求他們『像個大人』,但許多事情卻又不給予『大人權利』,例如:不能考駕照、不能買煙買酒、不能合法工作,情緒自然徬徨又無助。


如果情緒沒有說出口,就無法辨別、無法認識,也無法與它相處,更無法好好處理。當自己與自己打架,將演變成以下四種情況:


自己誤會自己:自認有這種情緒,是我太膽小、懦弱

自己傷害自己:自認有這種情緒,是自己的錯,於是懲罰自己

自己否定自己:自認有這種情緒,一定是做錯了,因為我就是個笨蛋

自己安慰自己:自認只要做什麼事,問題就會消失,但實際上無法解決問題


GUESS五步驟,孩子與自己握手言和


其實,通過GUESS五步驟,能引導孩子與自己握手言和:


G引導(Guide):

叛逆期孩子碰到無力狀況,雖然會遷怒家人,但主因其實是『氣自己』。告訴他們:『有時候困難就像一道超齡的數學題』,雖然10歲還不會解,但等到15歲學會更多知識了,或許就知道如何解題了。


U理解(Understand):

理解他們的情緒。試著反思,如果自己剛到職,卻立刻被要求做許多資深員工才能達成的工作項目,自然會又氣又無力;對嚴苛的職場感到無力,更對自己的無能感到生氣。


E同理(Empathy):

同理他們『氣自己』的情緒,不需要對其當下言詞過度反應,也不需要對行為批評、指導。因為孩子正在試著解一道超齡難題,就算目前表現不夠好,都很正常。


S描繪(Shape):

請孩子用說故事方式,以第三人稱客觀描述目前的情緒難題。例如:面對這個困難,哪邊目前能得心應手處理?哪些覺得棘手?稱讚他能做到的部分,對於還做不到或做不好的部分,告訴他:『時間還沒到,等學習更多知識後,未來說不定就能輕鬆解題。』


S處理(Solve & Set it free):

提出你的要求或底線,告訴孩子:『情緒可以發泄,也必須被發泄。可以抱怨、可以大哭、也可以大叫,但不要發泄在其他人身上或傷害他人,更不可以傷害自己。』叛逆期的孩子,正在辛苦地挑戰一道超齡難題。他們不是披著外衣的惡魔,也不是『變了』,而是正在揮汗如雨地試著攀過這道名為『轉大人』的難關。或許衝突變多了,但只要情緒說出口,不讓他們與自己打架,最終將迎來好情緒、好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_muonAB3uTiws8Kn7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