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說「我家孩子真懂事」?心理學:父母警惕孩子過早「成人化」

2019-09-29   大寶的小海疼

身邊的有一位朋友曾經像我這樣誇讚他們家的孩子:「我家的孩子可懂事了從來都是不哭不鬧的,說啥就是啥。平時吃的玩兒的都讓著弟弟妹妹。」

「平時跟我去逛街,看到啥吃的玩的,我跟他說太貴了,咱不買,他從來不跟我哭鬧,說不買就不買。」

在跟我聊到自己兒子的時候,我的這一位朋友眼中充滿了驕傲與自豪。然而,他的孩子也就七八歲,再佩服這個孩子如此聽話,懂事的同時也不禁有點心疼,如此小的孩子就要這麼懂事難道真的好嗎?這樣過早的「成人化」真的能讓他在未來比別的孩子更成功嗎?

想想他們懂事的原因

想要回答以上的疑問,我們首先先要來分析一下,這個孩子為什麼在生活中會如此的懂事聽話。

完全的順從父母的意志去做事,非常不符合各個年齡段兒童的行為,每一個孩子的童年都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識去玩,在自己想要某件東西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慾望在難過傷心的時候通過脾氣和哭泣的方法發泄自己的情緒。

然而在現在的這個社會,隨著父母對於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很多孩子都會過早的變得非常的懂事與聽話。這當然離不開父母從小的「教育」了。

一位兒童教育家曾經這麼說過:「孩子的懂事來自於環境壓迫,他們別無選擇。

想必這句話可能會讓一些寶爸寶媽們感覺心酸吧。如果不是環境的影響,哪一個孩子又能違背自己天性,變得如此成熟呢?

所以,在現代父母的觀念中懂事還是一個褒義詞嗎?或許它僅僅代表的是父母對孩子從小的一種壓迫罷了,違返孩子的本性而讓他過早的「成人化」,著實是一種令人感到惋惜的行為。

這些孩子經歷了什麼?

想必很多擁有懂事孩子的家長們只希望向外界驕傲的表達他們的孩子有多麼的懂事,卻不願意向外界表達他們的孩子究竟在年幼的時候經歷了些什麼。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從小就是一位非常懂事的姑娘,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作為家中的長女,她還有一個比他小三歲的弟弟。

據她曾經對我的說法,自從她弟弟出生開始,她就幾乎沒有感受到父母對她的愛。從小父母就要求她要把好吃的好玩的都讓給弟弟,每次她鬧情緒的時候,父母輕則對她惡言相向,重則對她拳打腳踢。

為了適應這種極具壓迫性的生存環境,這位姑娘學會了非常服氣的對待身邊的一切。她不再表達自己心中的訴求,不再奢望父母可以給她買喜歡的玩具和衣服,就這樣這位姑娘成為了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但也因為如此,她也恨了自己父母幾十年的時光。

從她18歲出來上大學開始,她再也沒有問家裡要過一分錢。同時,她也沒有給過她那沒有出息的弟弟一個子兒。

當然,以上的案例似乎有些殘酷,我們並不能說每一個懂事的孩子在他們長大之後都會變成這樣。然而這些懂事的孩子,在他們的童年中或多或少的都會經歷父母的責罵與不理解。而在這些孩子們最終長大成人之後在他們心中或多或少的也會對這樣的父母抱有一些怨言。

看到這裡想必很多父母們都會改變自己的固有觀念,並不希望孩子變成這個樣子,當然,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東西與父母對他們的初衷並不相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孩子因為想要一個好玩兒的玩具,而向你鬧了一些脾氣。可能這時的你剛剛做完家務,身體也比較累,心情也不是很好,看到孩子這樣也是心煩意亂。

這時,你就無意間凶了孩子幾句,家長的這一行為是非常無心的,然而孩子可能就此再也不會向你鬧脾氣。

「成人化」孩子的表現

所以我們要明白的是,可能我們的內心初衷並不希望孩子過早的車震化,然而由於我們平時對待孩子的態度並不科學,孩子會在無意中變得成人化,所以我們接下來就來看一看,那些具有成人化傾向的孩子,平日裡都有什麼樣的表現。

  • 不耍小脾氣

首先,不耍小脾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那些過早成人化的孩子,可能因為某些事件的影響而感到在父母面前的小脾氣並不會得到實際的結果,只會引來父母對他的責罵。

出於這樣的潛意識判斷,他們會在自己生氣和失望的時候極力掩藏自己的情緒,把這種情緒深埋心底,寧願自己心裡萬分難過也不願意向父母表現出來。

這種情緒長期壓抑在孩子心裡,是對孩子內心的巨大壓力。這容易導致孩子在長大之後出現抑鬱和焦慮的傾向,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 無欲無求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會有很多想要的,想玩的,想吃的東西,看到喜歡的東西他們就會想到,這就是孩子的本性,然而對於那些懂事的孩子來說,由於他們感到自己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些什麼,所以他們在遇到自己想玩的東西時會努力壓制自己內心的渴望。

這種情緒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就會變得無欲無求。

可能有些家長會說孩子什麼都不想要,是非常懂事的表現,然而,這些家長並不明白無欲無求所帶來的巨大危害。無欲無求的性格會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中變得隨遇而安,也不會對事業,金錢,地位這些東西而感興趣,這種過於佛系的性格,會讓他們今後沒有奮鬥的渴望。

3 忽視自身感受

成人化的孩子還有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忽視自身的感受,由於自身的情緒和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以及長期受到家長的訓斥,這些孩子往往會下意識的忽視自身的感受。

在他們心中,人生的唯一目標就是聽父母的話讓他們滿意,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避免父母的惡劣情緒。事實上,這種狀態不利於孩子自尊心的養成,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變得異常自卑。

以上就是給大家總結的,過早成人化的孩子身上所表現出的特點。如果家長們感覺自己曾多次非常情緒化的對孩子講話的話,那麼我們就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中有沒有體現出這三點,如果有2點或3點的話,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就已經具有了「成人化」的傾向。

我們應該這樣避免孩子「成人化」的進程

想必經過我們上述的描述,各位家長不但知道了孩子過早成人化的特點,也知道過早成人化可能對孩子造成的潛在危害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講,如果孩子已經出現成人化傾向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不再繼續的成人化。

  • 耐心觀察孩子的需求

家裡的孩子如果已經出現成人化傾向了,那麼這個孩子將極有可能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不再向父母說明。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想避免孩子的進一步成人化,我們就需要仔細的觀察孩子的日常表情。

對於這樣的孩子們來說他們並非是真的什麼都不習慣,他們在跟父母逛街時,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和衣服還是會矗立很久。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我們不妨上前與孩子交流:「你是不是喜歡這個呢?爸媽給你買好不好?」

我們可以用這種行為來當做避免孩子過早成人化的開始,讓孩子明白,父母願意去滿足自己的喜好。

  • 不在對孩子惡語相向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有些父母面對著生活的巨大壓力,難以避免的,會在某些情況下將生活中的壓力與抱怨發泄在孩子身上。這種家庭的孩子也更容易會出現過早成人化傾向。

所以,下一次在想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認真的思考一下,孩子當前的行為是不是值得我們向他發那麼大的脾氣,我們是不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壓力與苦惱發泄在了孩子身上了。

相信只要父母能夠對孩子多一點耐心與寬容,那麼他們就不會出現過早的成人化傾向,他們的心裡也就不會再那麼的壓抑了。

  • 在孩子情緒化的時候耐心開導

最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作為孩子而言,由於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他們是有鬧情緒的權利的,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跟自己鬧脾氣的時候,一定不要一味的制止與警告。

這樣只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冷靜地與孩子好好談一談,讓他能夠冷靜地告訴父母自己為什麼要發那麼大的脾氣,在孩子講明原因以後,我們在告訴孩子這樣的脾氣會讓爸媽非常傷心,我們希望你下一次的時候可以稍微控制一下。

相信只要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多一點耐心,還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每一個孩子都會與過早成人化說再見。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