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青衣角色,張不開嘴與張開嘴

2019-07-19     戲曲寶

陳德霖

青衣名詞的來由

近些日來,又有幾位友人,慫恿我談談陳德霖。

在青衣行中,他是一個劃時代的角色。在毘曲中,無論從前或現在,是沒有青衣這個名詞的。

因為崑曲中,旦行的正角,都是青年女於,都是現在的閨門旦。例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繡襦記》中的李亞仙,《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等,都名曰正旦,而不名曰青衣。

北平戲界,有青衣這個名詞,大致是始自高腔,如《女詐》等戲之旦角,則名日青衣,然最初是叫作正旦,這種角只唱高腔(弋腔),絕對不唱崑曲,且臉上永不擦粉

在前清時代,倘正旦一擦粉,那就成了笑話了,台下非叫倒好不可。到光緒中葉,高腔一衰,這種角色也就看不見了。

崑腔中只用旦貼等字,有時寫正且二字,所以筆記中,如《燕蘭小譜》、《日下看花記》等書,對於凡習演旦角之人,都註明曰習昆旦,向無青衣花旦之分別。

一直到現在,崑腔的戲班或稟房,也沒有青衣這個名詞,凡唱旦角之人,就是說唱旦角的,或曰旦行

往較詳細里分析,也就是旦或貼。比方春香、紅娘等類角色,只能說是唱貼旦的,而不能說是唱花旦的。固然也有人呼之為花旦,但那仍然得算是外行話。

到了皮黃班中,青衣花旦兩名詞,就分得相當清楚,可就把閨門旦這一行,又算是廢掉了。

元明兩朝,雜劇傳奇中所注旦或正旦,這兩個名詞,清朝以後,都名曰閨門旦

不過這個名詞,在劇本中並不常見,只戲界老輩口中說之。

到清朝末年,戲界人也不常說了,把倒門旦這一行的戲,由青衣花旦兩行分著擔任,

戲界的名詞,叫作兩抱著的戲,大致是唱工多的就歸了青衣,表情多的就歸了花旦。

張不開嘴與張開嘴

前邊所說,陳德霖為劃時代的角色者,因為青衣這一行,在前清光緒年間,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時期,有張不開嘴,及張開嘴之分。

張不開嘴者,張嘴音不好聽,或竟無張嘴音也,張開嘴者,張嘴音好聽也。

所謂張嘴音,即是發花轍中之「差」、「家」及懷來轍中之「來」、「呆」等字也。

自陳德霖以前之唱青衣者,大多數都張不開嘴。陳德霖以後之唱青衣者,大多數都是能張開嘴的。

所謂不能張嘴者,並非錯處,因為彼時的角色,都是先學的崑曲,後來所謂有崑曲的底子,念字多不講張嘴,例如「戰」字讀如篆,「可"、「半"等字,也不能完全張嘴。

照崑曲的念法,念慣了,唱皮黃也就仍照舊念之。彼時的觀眾,因為聽慣了崑曲,也就都聽著順耳,所以也都贊成這種念法,倘不這樣念,大家還有點瞧不起。

光緒初葉以後,崑曲已就衰微,中葉以後,在北京就沒有昆弋班了。

彼時又正是梆子腔盛行的時候,梆子腔中念唱,都是北方的讀法,專講張嘴音。

大家聽慣了梆子腔張嘴音的唱法,而又久已不聽崑曲的唱法,於是乎都聽著張嘴音順耳,聽著崑曲的念法,反倒覺著彆扭了。

在這個時候,皮黃因為迎合觀眾的心理,也就改變了作風,這總算是把崑曲的遺傳性,給廢掉了。從前認為要不得的念法,到此時都要仿效了。

但是老的角色,終因習慣了舊的念法,想改也不大容易,便不能受觀眾的歡迎。

於是戲界人的子弟,初學戲時,倘能把張嘴音的字念得好聽,則親友知道嘍,都要慶賀,都說:

好了,張開嘴了,有飯吃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OcmD2wBmyVoG_1Zpo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