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思郵情)
要問襄陽的歷史有多長?
市民都會答:2800餘年。但是要問如何計算有2800年呢?絕大部分市民可能都不知道,這就要從襄陽歷史上第一個名人說起。
襄陽歷史上第一個名人是東周時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的太宰(百官之首,相當於後來的宰相或丞相)------仲山甫,也叫鐘山父,山甫或山父是他的簡稱,山甫為姬姓。
《詩經•大雅•丞民》就是歌頌仲山甫的,說他品德高尚,為人師表,不侮鰥寡,不畏強暴,總攬王命,頒布政令,天子有過,他來糾正等等。仲山甫的突出政績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即廢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大力發展商業等。。因此仲山甫被周宣王封為樊侯,他曾率軍挺進江漢流域平定荊蠻的叛亂,在襄陽以北修築了樊城。仲山甫的封號「樊」意為「樊籬、屏障」,樊城亦因此而得名。
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國語.周語》記載了仲山甫三次給周宣王提的建議。
第一次是,魯武公帶著自己的大兒子括和小兒子戲去見宣王,宣王要立戲為太子,仲山甫說立少不立長,魯人不服,會出亂子。
第二次是:周宣王三十二年(前796年)春,仲山甫向宣王推薦魯侯,說「魯侯孝」,能遵守先王的遺訓,不重蹈歷史覆轍。
第三次是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王師敗於姜氏之戎,「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諫阻宣王說「民不可料,若兵連不解,必有亡國之患矣」。
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一開頭就講到仲山甫,說他是太宰,把他與姜後並提,說宣王得「外仲內姜」之助,「赫然中興」。
所以說襄陽有2800年的建城史就是從這裡來的,即先有樊城後有襄陽城。
過去在米公祠的旁邊有個樊侯祠,就是為了紀念仲山甫而修建的。明朝建祠祀之,明嘉靖又重建。建國前已破敗不堪,現僅存一碑。
現在樊侯祠的石碑還靜靜地豎立在米公祠的東苑裡,任憑後人弔唁。
(圖文來源:「襄思郵情」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