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圍繞「海子文化」,打造鄉村美、產業興、村級強、農民富。同時演繹著變與不變的精彩:變的是發展和理念,不變的是文化與鄉愁。
走進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處處欣欣向榮。這是一處人傑地靈的鄉村,以其獨特的意境展示著「海子文化」的韻味;這是一處生機勃發的鄉村,書寫著「美麗鄉村」的新篇。
查灣村,座落在懷寧縣城以西的2.5公里處,在進村入口處能看到海子故居的指示牌、遊客接待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海子文化園分為四個區,分別是門襟服務區、故村紀念區、原鄉休閒區和墓園追念區。海子故居新建起圍牆,修繕了院子,書屋的一切目前維持不變。海子紀念館圍繞詩人海子和海子詩歌進行展示。文化廣場也叫太陽廣場,站在中央朗讀詩歌能感受到迴音,四周是海子的作品牆,黑底金字,一行行嵌在黛色的磚縫裡,顯得肅穆而硬朗。前方豎立著海子雕塑,亦然穩重。廣場上視野是極好的,放眼便是青山綠水,在千米之外的叢林間,一方素樸的墓地,長眠著年僅二十五歲的天才詩人,與海子故居遙遙相望。」查灣村黨支部書記操凌生說。
「2015年,懷寧縣開始把查灣村列入省級美好鄉村中心村示範點來打造,並結合海子文化園建設同步進行。海子文化園的建設則以文學名人為品牌和線索,通過整合自然與文化資源,採用『名人、原鄉、山水』的創意模式,推動故居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構建特色文化中心村。與此同時,我們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海子文化園建設同步進行,形成園在村中、村在景中,相輔相成、相互映照的獨特景觀,既有鄉村田園風光,又飽含詩意的韻味。」
一邊參觀,一邊聆聽操凌生介紹。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查灣村深入挖掘獨特的文化資源,著力發展鄉村旅遊,努力實現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如今這座省級美麗鄉村被鮮花綠樹環繞,自然景觀優美。「走進這個美麗鄉村,真正讓我感受到,這裡的風景和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詩如畫般的。」來自安慶市區的遊客姚新春說。
在完善村莊公共基礎設施同時,查灣村還將海子故居、海子紀念館等文化場所納入總體規劃,並結合項目實施,進行修復和建設。每到春暖花開時節,鎮村組織開展「春暖花開看查灣」文化之旅,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賞景,觀展,拍攝,體驗田園之美和人文魅力。來自馬鞍山的遊客孫仁壽說:「因為這裡有文化,美麗鄉村除了有物質的東西以外,我想更需要精神層面的東西。」
據海子紀念館館長查曙明介紹,以前來海子故居參觀的每天只有幾十人,自從海子文化園和查灣美好鄉村建成之後,全國各地來參觀的人數每天達到幾百人,高峰的時候甚至達到七八百人。
隨著鄉村旅遊的升溫,查灣村建起了農家樂和民宿,從事旅遊服務的村民達30多人。兩年前創辦的農家樂桃源居生意格外紅火,每到三四月份時候,每月接待遊客2000多人,營業收入超10萬元。
為建設好美麗鄉村,查灣村還結合農村「三大革命」、省級森林村莊創建和一批文旅項目,一方面緊抓村莊環境提升和基礎設施提標改造,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村民投身第三產業,參與鄉村旅遊的交通、餐飲、住宿服務,實現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如何更深入地挖掘
利用「海子文化」資源?
查灣村將「海子文化」和
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
走出了一條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之路,
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
「海子文化」振興的同頻共振。
在查灣村,除了海子故居、海子紀念館等,黨群為民服務中心、農民文化樂園、鄉村大舞台、農民文化廣場、健康文化園、法治文化園一應俱全,農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在查灣村田間地頭,在村莊院落,感覺不到過多的商業氣息,取而代之的是綺麗的田園風光,是保留完整的田園生態。通戶道路,綠樹成蔭,置身其中宛如暢遊一幅天然的田園山水圖,人在畫中游,特色農業與文旅相結合。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文化是傳承和堅守出來的。近年來,我們大力弘揚海子文化,提升鄉村內涵,廣植文明新風、廣育新型農民,村裡20個村民小組400多戶人家,大家不比誰家的房子蓋得好,誰家買了車,而是比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比誰家孩子有出息。」操凌生自豪地說。
這幾年,查灣村先後引進了3家農家樂、宏強樂家家具、龍河生態園林有限公司、漁夫碼頭垂釣中心、龍河休閒垂釣中心、新龍種植有限公司、食用菌種植協會、禮偉家庭農場、龍蝦養殖場等,還建成了操新屋大禮堂,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10萬元,農民收入也是年年芝麻開花節節高。 」操凌生說,我們既要守得住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也要深度挖掘海子文化,更要發展農村經濟,讓查灣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寄託。如今,視角的轉換和思想的碰撞,由此產生出來的聚光效應更加突出,從查灣村的文化和風景里,看到了一個產業發展的過程,看到了一個農村鄉村振興的樣本。
短短五年時間,查灣村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省級美麗鄉村到省級森林村莊、從縣級健康促進村到市級民主法治示範村,再到省級衛生村,讓查灣村「海子文化」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給村民帶來最美好的精神追求和生活追求。
往期精彩回顧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主 管 / 中共懷寧縣委宣傳部
本期編輯 / 陳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