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浸透了時光
也充滿了纏綿往事
時光讓古鎮變得滄桑
卻裝點了她的韻味悠長
讓來來往往的過客
一遍一遍去想像她曾經的風姿綽約和燦爛芳華
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平樂鎮
來一趟說走就走的靜心之旅
讓時光慢下來,去撫平過往,也溫柔歲月
說起平樂鎮
大家現在印象最深刻的
可能要數平樂一絕——牡丹畫了
可在這個擁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小鎮上
能夠講述的,卻不僅僅只有牡丹畫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
跨越時間的長河
探尋平樂歷史背後的故事
平樂鎮:東都明珠 人文薈萃
平樂鎮位於孟津縣東南部,距洛陽市區10公里,因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為迎西域入貢的飛廉、銅馬築平樂觀而得名,一直享有盛名,被譽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素有「金平樂」「小洛陽」等美稱。
平樂鎮的名氣很大,鎮名緣於平樂村,該村位於洛陽東北邙嶺南麓,是平樂鎮政府所在地。
平樂村的郭松濤老人,編著的《東都明珠金平樂》一書,對平樂村和平樂鎮的歷史著墨甚多。對自己家鄉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嘗試著了解一下呦。
平樂村西靠洛常路,南為象莊,北為三十里舖;北依邙山,南望洛河,東臨漢魏洛陽城,西南接瀍河回族區;焦枝鐵路、二廣高速公路、平金大道穿村而過,交通便利。該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土地肥沃,富庶繁華,歷來為洛東一大名鎮。
東漢時期,都城洛陽西門外有平樂觀,雄偉壯麗,是皇帝檢閱三軍、觀賞百戲、展示國威的地方。該村因地處平樂觀遺址,遂稱「平樂」,亦名「漢園」,號稱「東都重籬」「大漢屏障」。
東漢永平五年(公元62年),漢明帝為迎接西域進貢的「飛廉並銅馬」而築平樂觀,觀下建平樂館,作為帝王將相看散樂百戲、設宴的場館。北魏擴建洛陽都城,建平樂里,平樂村沿襲平樂觀、平樂里之名。
洛陽市文史學者徐金星先生為《東都明珠金平樂》一書作序,序文稱:「平樂鎮平樂村、新莊村、劉坡村等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平樂村北有東漢皇陵。1957年修建中州渠時,在平樂鎮內邙山南坡發現了齊侯寶盂。它高43.5厘米,口徑70.3厘米,重75公斤,現藏洛陽博物館。平樂村既植根於這樣一片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的沃土,又賴一代代勤勞智慧的平樂人傳承、創新、發展,那麼,它被世人譽為『小洛陽』『金平樂』,被評為『全國十佳美麗鄉村』『中國牡丹畫第一村』等,就是順理成章,具有『必然性』的事了。」
「銀象莊」的美好傳說
除了平樂村,平樂鎮還有以石象聞名的象莊村。象莊村文化人馮安和先生編了一本小冊子——《象莊古鎮軼事》,對石象和象莊的歷史進行了詳細記錄。
象莊村,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就已是洛陽以東的集市貿易名鎮,各地商賈雲集於此。村子有東西一條街,不足一公里長,街道兩邊臨街門面房幾乎都是商行、店鋪,主要為糧食行、棉花行、藥材行、布匹行、染坊等。
每天早集,小商小販沿街擺攤,四更過後,掌燈開市,半晌散集,各種叫賣聲不斷,常年如此。象莊名冠豫西,素有「銀象莊」之稱。
據《象莊古鎮軼事》記載,在東漢時期,洛陽城東建有白虎觀,城西建有青龍觀。象莊村即青龍觀所在地。後來,青龍觀漸漸傾塌,附近一尊形體巨大、歷史悠久的石雕大象便成為這裡的地標,村子也由此更名為「象莊」。
不過,直到現在,象莊人還自稱是青龍觀人,逢年過節,象莊村民組織舞龍時,還打著青龍觀的大旗。
在青龍觀遺址內,有一塊清嘉慶年間重修老君殿立的石碑,碑文顯示:「象莊,洛東巨鎮也,村南有觀,觀內舊有老君殿一座,不知創自何年。」
在象莊村南頭路東,有一片「空地」被圍牆圈起,這就是石象所在地。有村民說,這裡以前是個水坑,石象就立在坑邊,四腳和底座都陷進了泥水中,風吹雨淋,讓人心疼不已。後來,為了有效保護珍貴的歷史文物,村裡就出資改善了這裡的環境,修建了圍牆和頂棚,將石象「圈養」起來。
進院細看,一尊巨大的石象頭朝東南,站立在一個長方形的深坑裡,長3.4米、寬1.05米、高3.2米,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重30餘噸。從遠處看,石象惟妙惟肖,幾可亂真。
據專家考證,這尊石象應是東漢時期雕刻的,有1900餘年歷史,是目前全國極為珍貴的石雕藝術瑰寶。
鷂店古寨與二仙廟
除象莊村之外,平樂鎮還有後營村鷂店自然村的鷂店古寨較為知名。
鷂店,古稱耀店。鷂店古寨位於邙山南麓,自然形成的楔形山脊突入洛陽盆地,東西兩側為深溝絕壁,山勢猶如鷂子展翅,俯瞰洛陽。鷂店古寨建在楔形山脊之上,占地100餘畝。
古寨內古木參天,四周築有城垣,氣勢雄偉。古寨外的鷂店坂扼守洛陽通往黃河渡口的門戶,是洛陽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地。東漢至隋唐近900年間,朝廷在鷂店古寨南門外辟有演武場,築有烽火台等,皇帝經常在此閱兵勞軍。
今鷂店古寨存有東門、二仙廟、關帝閣、望京門、南門等遺址。二仙為女神,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皇帝賜其號「真人」,宣和初年賜號「沖惠、沖淑二真人」。
二仙廟占地約500平方米,建於2米高的台地上,南北向,主要建築規制基本完整,現存灰瓦頂大脊硬山式大殿一座,左側有配殿,東西有廣生殿、老君殿各二間。據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重修二仙廟碑記》記載,二仙廟建於六朝(南北朝時期),元代至元年間,蒙古軍人馬寶保與村民共同捐資在二仙廟前修建獻台和戲樓各一座。
明清時期,鷂店古寨建有驛站、驛鋪,設有墩台,常年駐有營兵。民國初年,張鍅捐資重修二仙廟。鷂店古寨南門樓原建有關帝閣,閣中置關聖帝君檀香木雕像。南門地勢頗高,天氣晴好時,站在南門樓上,可以望見洛陽城的一些高樓。
鷂店古寨的滄桑景象也吸引了影視劇拍攝團隊,電影《八百羅漢》,電視劇《常香玉》《中嶽狂飆》《大河奔流》《黃河東流去》等,均曾以鷂店古寨為外景拍攝。
近年來,鷂店古寨居民自覺對寨中建築進行保護和修復,硬化了道路,種植花卉樹木近千株,重建了寨中的鑒池,寨中遺存的黃腸石和歷代重修碑刻都得到了有效保護。
這些古蹟千年來
靜靜地見證著平樂的興衰變遷
平靜恬淡,與世無爭
如果有機會,不妨帶上家人朋友
一起來平樂走走
共同見證這不凡的平樂
來源:洛陽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