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市長陳如桂率各區各部門負責人到光明區開了一個土地整備攻堅現場會。
會議的主題很聚焦:加快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其實,近期無論是市委書記還是市長,在參加的一系列活動中,頻頻談及深圳的土地空間問題,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
深圳並非沒有土地空間。
7月8日,市委書記王偉中在與比亞迪公司座談時,就明確說,「幾年前老有人說深圳缺地,只要你符合深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需要,產出效益大,地的要求可以提,政府給你找,深圳有地。」
7月12日,市長陳如桂在招商引資大會上說到,「深圳土地有限,但產業空間還是有的,只要是好項目都會儘量給予產業用地和空間保障。」
7月18日,市委書記王偉中在現場會上再次提到,「深圳雖然土地面積小一點,但不能說沒有空間,只要是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規劃的,到深圳都有地可落。深圳的土地空間是給好商、優商、大商,而不是動輒幾萬人工廠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啟動了土地整備的十大專項行動,三年過後,為何要在光明區開這個現場會,這源於深圳主政者對當前新形勢的把握。
1
深圳正處於乘勢而上、大有可為的窗口機遇期。
土地空間是城市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載體。當前,深圳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這一新使命奮力前行,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增強核心引擎功能。這其中,土地空間是基礎、是保障、是戰略支撐。
2
深圳正處於盤活空間、提質增效的集約發展期。
雖然深圳的城市面積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來說偏小,但還不能說沒有空間,實際上,深圳面臨的問題是國土空間挖潛不夠。比如,利用效率低,全市工業區約7200個,平均毛容積率約為1.4,平均建築層數4層。再比如,土地閒置,按照目前全市的清查情況,全市已批未建的土地面積超過了10平方公里。
3
深圳正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攻堅突破期。
深圳在土地整備上,已經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這也意味著未來國土空間提質增效的難度會更大,邊際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比如,在違法建築清理和政府儲備用地清理方面,深圳完成度並不高,要完成既定任務的難度將會持續增大。
通過現場會,我們還觀察出了幾大重要信號。
1
再次吹響土地整備攻堅戰的號角。
這次的現場會,光明區、龍崗區、坪山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作了發言,交流經驗做法。之所以選擇在光明,是因為光明區光明科學城啟動區土地整備項目,是我市近年來體量最大的土地整備項目,整備面積182萬平方米。自3月1日正式啟動簽約,僅用22天就完成了全部527戶的簽約任務,28天就完成了騰空交房任務,創造了土地整備的「科學城速度」。王偉中在會上說,就是要讓大家實地感受下,對比一下,看看別人是怎麼乾的,自己又是怎麼乾的,更好動員全市上下鼓足幹勁,壓實責任,一抓到底,堅決打好打贏國土空間提質增效這場攻堅戰。
2
國有土地提質增效,增強城市發展後勁。
深圳並不缺地,缺的是對土地空間集約高效的利用和更多好項目。近期,深圳梳理出約300平方公里的存量低效用地,並劃定了33片約78平方公里較大面積整備片區。這是深圳未來二三十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最寶貴的資源。王偉中在現場會上也檢討了深圳以往「先招商再找地」的粗放式做法,提出哪怕暫時沒有項目安排,也要先把土地整備出來,只要有空間,市裡就優先安排資金和項目。
3
國有土地提質增效,保障民生髮展需求。
學位緊缺、垃圾圍城、水體污染等等這些問題的產生,關鍵就是土地空間得不到保障。從2019年深圳市土地安排表來看,全市794萬平新供應建設用地中,民生類公共設施供應508萬平米,占了大頭;產業用地131萬平米,規模位居第二。王偉中書記特彆強調,中小學建設用地、垃圾水務等配套設施必須剛性保障,房地產項目必須提前做好公共服務配套規劃。
4
重燃特區建立之處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光明科學城項目指揮部建在一個條件簡陋的舊廠房,高峰期近500人集中辦公,日夜奮鬥,常常是凌晨仍燈光通明,再現了經濟特區建立之初激情燃燒、幹勁十足的景象。王偉中對大家的工作給予點贊,說道:「今天再一次來到這裡,還是很受鼓舞,全市上下都要有這種精氣神,就是要像經濟特區剛剛創辦那個時候一樣,擔當作為、激情燃燒、幹勁十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才能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看來,這也是在光明區召開這場現場會的用意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