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瑜,她需要的是友好和幫助,不是指責

2021-02-08     遇言不止

原標題:馬金瑜,她需要的是友好和幫助,不是指責

痛苦中的人需要一個自洽的故事。

——遇言姐

這兩天,讀到 金瑜的消息,遇言姐十分難受。

《另一個「拉姆」》這篇刷屏的文章是金瑜的自述。

在文章中,曾為知名記者的金瑜 記錄下自己在西北高原艱辛而屈辱的生活。

先後生下3名孩子的她多次遭到丈夫的毆打,眼睛被打致喪失了部分視力,大小便失禁,甚至在孕期被打到出血不止。

孩子們因為缺乏照顧,過著溫飽無依的生活,指甲脫落、衣物發臭、身體潰爛……

樁樁描述,直看得遇言姐觸目驚心。

金瑜和疑似施暴的丈夫扎西

金瑜案件引起爭議的是,她不是像拉姆一樣出身底層的姑娘,而是在知名報業工作過的 資深記者。

文章在網上發酵後,在第一波的唏噓同情之後,質疑與不解之聲隨之而來。

很多人把金瑜當作一個反面例子,指責文藝青年們的孟浪和戀愛腦,指責她受過現代教育卻不知自救,指責她鼓動女孩子們為愛情冒險,指責她一再忍受暴力還九死不悔。

然後,人們把這種對受害者的挑刺,歸納為一句話——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甚至有人對金瑜進行言論攻擊。

今天,金瑜被曝出開網店賣特產經營不善,借債百萬未能歸還,又引發了一波 「賣慘眾籌還債」的揣測。

打開微博,充斥著大量對金瑜的負面言論,就連遇言姐的幾位老朋友也對金瑜飛蛾撲火的非理性行為感到不解,認為 我們無法跟一個自己都不想拯救自己的女性站在同一個戰壕里。

昨天晚上,遇言姐就這個事件跟某位老朋友交流了一下。

悲天憫人的老友可能擔心遇言姐也會斥責「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 處」,一個勁兒地勸我別寫這個話題。

他說:金瑜現在面臨很大的輿論壓力,她需要一個寬容和友好的環境。

但其實,遇言姐跟他想得一樣——

我們不能期待一個完美受害人;不能責怪受害者之所以會遭罪,是因為她不夠聰明、自投羅網;不能因為受害人存在行事偏差,就認為不爭氣的人不值得救助。

根據遇言姐了解到的情況,家暴是真的、欠債是真的,但這兩件事之間沒有關係。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讓司法機構調查家暴細節,安置好金瑜和孩子的生活,並制定一個分期還債計劃。

不管金瑜是因為什麼原因讓自己泥潭深陷,法律層面的暴力虐待、母子4人的生存問題,才是首先應該被關注的。

今天,遇言姐看到了金瑜的老同事們發布了一個聲明——

幾位朋友出於情誼,幫助金瑜登記欠款,大家計劃通過 小範圍內的捐助、義賣,協助金瑜籌集需要償還的資金。

此外,老同事們還在做金瑜的心理輔導,建議她以後不再從商,回到專注寫作的路上,再有就是把孩子帶好。

不僅如此,老同事們還商量著 負責金瑜母子4人眼下的生活開支。

遇言姐看到這則聲明是十分感動的。

希望每個人不幸誤入歧途時,都有幫助和理解自己的朋友。

馬金瑜是上海大學畢業、在知名報業工作過14年、獲過亞洲新聞獎的記者。

2010年,32歲的馬金瑜在一次採訪中,認識了比她年紀略小的青海人扎西。

扎西是生活在藏地、喜歡穿藏袍的漢人,原名謝德成的他沒有受過太多教育,以養蜂為生。

金瑜和扎西相識47天閃婚。

當時,金瑜是這樣說的——

「七月的青海很美,草原上開滿油菜花,蜜蜂嗡嗡到處飛,讓我暈暈乎乎的。」

她還說: 「扎西的心裡特別乾淨,像山上的泉水一樣。」

之後,金瑜從工作地廣州遠嫁西部閉塞地區。

這場女記者和養蜂人的婚姻被包括央視在內的很多媒體報道過。

在家暴案曝光之前,金瑜的形象是 一個三毛式的、為愛走天涯的浪漫文藝青年。

很多人不解,為什麼一個高知女性會讓自己陷入這種境地。

金瑜是見過世情的獲獎記者,微博有5萬粉絲,為什麼早不求助?

為什麼遭遇暴力後還宣稱「愛是懸崖也要跳」?

為什麼總是選擇原諒,把自己變成生育機器?

為什麼她的敘述中充滿文學性的模糊描寫?

為什麼沒有訴之法律,反而聲稱「要寬恕」、「愛世人」?

遇言姐說,可能是一時衝動,可能是性格使然,可能是年齡焦慮,可能是逃避現實,可能是受到矇騙, 即便是一個現代女性,也有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陷入到當局者迷的困境中。

好比張靚穎那一段不被看好的婚姻。

當初大家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個有才有貌、有名氣、不缺錢的姑娘,15年來非跟一個公認「不值得」的男人死磕?

為什麼非要在一段自殘式的關係中一次又一次作踐自己?

為什麼明知是坑卻執著於 「即便是一本爛書,我也要翻完他,看看結局是什麼」?

還有被中年老師強暴的已故女孩林奕含,為什麼要強調滴血的回憶錄中是有愛的?

為什麼會留下遺言—— 「它不是一本憤怒的書,不是一本控訴的書,是有一個愛字的。這是一個關於愛上了誘姦犯的故事。」

為什麼她會說:「不是人,而是文學辜負了我。」

為什麼明明是受害者,她不肯承認這是犯罪,而把事件雕刻成一個張愛玲式的故事?

這或許是出於 受害者的心理保護機制。

痛苦中的人需要一個自洽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裡,她們的愛情不全是錯誤,她們的付出是有價值的,她們的選擇是有意義的。

她們需要一個自欺欺人的說法,讓自己獲得一點點虛幻的喘息。

這樣一想,我只有更加難過。

以上帝視角,苛責馬金瑜們的「不爭」,甚至對「聖母病」進行嘲諷,是不合適的。

我們應該做的是, 譴責施暴者、零容忍暴力、關注當地的女性權益問題,而不是對受害者吹毛求疵、道德綁架。

這只會讓更多不完美的受害人,害怕被挑刺而不敢站出來發聲。

至於馬金瑜本人的行事缺陷,她賣的特產是不是誇大其實,她有沒有美化和營銷過自己,這些都是與家暴事件無關的問題。

金瑜再怎麼一意孤行拉不回來,都不代表她活該遭受暴力對待。

眼下,儘管金瑜的丈夫扎西仍然不承認施暴,但是有三名知情媒體人都證實了家暴。

還好有這些朋友和同事,為金瑜的網店善後,為她找保姆看孩子,讓她能夠回歸生活、回歸寫作。

這也算不幸中的人間溫暖吧。

我真心希望金瑜能夠從泥濘中走出來,也希望輿論能夠放下對受害者的苛責。

不管金瑜想說什麼故事,不管她的敘事多麼擰巴,我都願意聽她把話說完,告訴她: 沒關係的金瑜,你先走出來,走出來再說。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句話,是魯迅先生在拜倫的故事中寫到的——

拜倫看到苟活的奴隸,是為之悲哀,同時疾視之。

然而,世人往往忘記故事的後半段——

拜倫並非只是置身事外說風涼話,而是為了希臘獨立戰死於軍中。

在金瑜的敘事中, 她多次提到了當地婦女生活艱難、地位低下、時時刻刻處於被家暴的恐懼之中。

對於這些命運悲涼的女性同胞,我們又能夠為她們做些什麼呢?

馬金瑜的故事對於年輕女孩固然是一聲警鐘,但對於受害者本人來說,她需要的是友好和幫助。

以及——

即便金瑜們放棄了追責的權力,我們這些圍觀者,仍然應該為她們求得一個正義。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席越老師溝通變現營第二階—— 《12招人人都需要的黃金人脈術》即將開課了,2月22-28日,和席越老師學習如何掌握黃金人脈,打造你「不凡」的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SJg3cB9wjdwRpvsy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