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一族,浮浮沉沉三次改姓,逐漸沒入漢族大家庭

2019-11-30     高廣銀

金庸在《天龍八部》當中塑造了慕容復這個角色,是一位為了光復大燕,而一直努力上進的有為青年,可是慕容家族從北魏到北宋,經過幾百年發展,早已經失去了作為一個族群的歷史,而且不斷融入漢人,成為漢族中的一支,屬於大燕的歷史不復存在。



慕容鮮卑人在北魏以後經歷了曲折的民族發展歷程,而且在北魏時期經歷了三次改姓,從最初的迫害被迫改姓,到時過境遷之後恢復了舊日的姓氏,鮮卑慕容一族從南北朝到隋唐一直都活躍在政治舞台上。

慕蓉氏原是東部鮮卑的一個分支,在晉朝的時候,由塞外的遷移到邊郡,逐漸發展壯大,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建立了前、後、西、南四個民族政權。隨著拓跋氏北魏的崛起,並且統一中國的北方,慕容鮮卑人大部分被納入了北魏統治之下。



在北魏之後的一百多年的歷史當中,慕容一姓卻經歷了三次改姓,伴隨著姓氏變化,其他鮮卑東部支系也最終消亡,隋唐之後只有慕容氏遺留的幾個家族支系延續發展下去。可以說慕容一系改姓的過程也是鮮卑人自身跌宕起伏的過程。

慕容家族第一次改姓

慕容氏第一次改姓,起因於發生在公元395年的參合陂之戰。北魏擊敗慕容氏建立的後燕,逐漸統一北方,這一時期也是慕容鮮卑逐漸融入北魏的時期。

淝水之戰之後,大批以前被秦國滅掉的少數民族,開始重新建國。慕容垂在晉中自稱燕王,建立後燕政權。拓跋珪也在北方建立了北魏,雙方各自發展壯大後,矛盾也逐漸加劇,導致了參合陂之戰。從此之後雙方的實力發生了逆轉,北魏逐漸蠶食後燕的領土。



參合陂之戰燕太子慕容寶以及慕容龍率領8萬人攻打北魏,另外還有慕容德、慕容紹的步騎兵,共計十萬餘人,這十萬人的部隊,有半數被拓跋珪給坑殺了,這一行為對慕容家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參合陂之戰之後,後燕被俘的軍隊還有人口都被併入拓跋氏,慕容寶僅率三個人逃到山中,慕容家族大部分要麼被俘虜,要麼陣亡。

兩年之後,北魏攻打今天的河北冀州,慕容寶率領步兵12萬,騎兵3萬7千人,再次戰敗,慕容寶和慕容農再次率領2萬餘人逃跑。在這次戰爭當中,北魏又一次斬首數萬人,十幾萬軍隊均被俘虜。到了9月份,北魏再次攻下河北定州,慕容麟率領的2萬餘名士兵,其中9千多人被斬,剩餘近2萬人,悉數投降北魏。

到了398年,慕容德率領4萬多名鄴城軍民撤到今天的河南滑縣,北魏占領了鄴城。從此慕容家族的所有重鎮都被北魏攻克,北燕餘部只能逃到今天遼寧朝陽。北魏拓跋燾滅掉北燕之後,除了劉裕滅南燕的時候,有少量鮮卑人逃亡南方以外,絕大多數的慕容鮮卑人都在北魏統治之下。



此時雖然北魏一家獨大,但是後燕、南燕、北燕同時與北魏並存著,而投降北魏的這些慕容氏卻處在了很尷尬的位置。很多人因為參合陂之戰,還有後來很多慕容鮮卑的降兵有被坑殺的記憶,給慕容鮮卑人造成了巨大的恐懼心理,這些人害怕北魏的統治,因此頻頻有反叛的行為。

而北魏對慕容氏也有很深的忌憚,一方面把這些慕容鮮卑人遷到平城,加強對他們的控制,另一方面北魏也採取了壓制、殺戮的政策,以利於穩定。

所以慕容家族的叛亂都遭到北魏政權的嚴厲打擊,面對這種情況,很多慕容鮮卑人被迫更改自己的姓氏,來逃避北魏的屠戮。《魏書·慕容白曜傳》詳細記載了慕容家族改姓的過程,很多慕容家族把姓氏更改為慕輿。



除了更改為慕輿,還有些把慕容更為豆盧,在《北史·豆盧寧傳》中記載了因為避難而改姓的過程,而且書中記載,改姓的過程十分漫長,可見北魏對慕容氏打壓時間也非常長的。

第一次被迫改姓之後,慕容鮮卑民族群體逐漸被迫分散,而且各家改姓的情況也不同,因此他們除了祖源情況相同,看不到任何關聯的情況。而且慕容氏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也一落千丈。尤其是那些被迫遷入平城的慕容鮮卑人,身份地位都比較低,大都在「營門雜戶」「商賈」中混雜。



慕容家族第二次改姓

慕容氏第二次改姓是在第一次改姓基礎上進行的,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北魏少數民族要求改用漢族姓。

拓跋鮮卑在統一北方之後,面臨在中原地區如何統治的問題,其原有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需要融入漢族文化圈。從具體解決辦法來看,強制實行漢化的政策,那些不願改姓漢化的北魏鮮卑人只能返回塞外,所以這些留在中原的鮮卑人只能改姓。尤其是到了孝文帝時期,整個漢化改革推向高峰。孝文帝把鮮卑人當中的複姓,以及胡姓都給改為漢姓。



這一時期的慕容氏把自己的「豆盧氏」更改為「盧」姓,而「慕輿」更改為「輿」姓。從第二次改姓情況看,北魏統治者與慕容鮮卑人衝突已經消融,鮮卑慕容仍然保持自己一貫的低調,分散發展自己的家族,這一時期歷史當中很少有慕容鮮卑的記載,對於盧姓以及輿姓也是很少提及。

慕容家族第三次改姓

在北魏擊敗北燕之後的100多年的時間裡,慕容鮮卑人的仇恨早已在幾代人的更迭中消失殆盡。同時北魏早期打擊慕容氏目的已經達到,這些族群分散居住,已不再對北魏政權構成威脅,北魏也不再對慕容家族顧慮重重,這使得大批慕容家族的後裔開始恢復舊姓。



特別是「輿」姓恢復慕容姓比較多,而「盧」姓也改回了「豆盧」,但是沒有恢復到慕容姓氏,另外也有很多的「輿」姓沒有恢復慕容姓氏。所以此後慕容家族就基本形成了慕容和豆盧兩大姓氏獨立發展。

六鎮之亂後,大量慕容鮮卑人出現在歷史舞台上,並在北朝後期一直到隋唐時期,長期活躍於政治、軍事、文化舞台。比如北朝時期著名的慕容紹宗家族、慕容儼家族和豆盧寧家族,其家族不但人數眾多,而且在軍事、政治上影響力都很大。一直到唐朝,宰相也有很多出自豆盧、慕容兩姓的。

慕容鮮卑各支家族之所以三次改姓,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環境的變化,後來政治環境寬鬆,也讓他們恢復到以前的姓氏,並有機會走到歷史的舞台。尤其是北魏末年六鎮之亂,讓很多慕容鮮卑人能夠憑藉自己的勇敢與智慧,有再一次踏入政治舞台的機會。



尤其是慕容紹宗家族,在祖上歸魏之後,先與爾朱榮結為表親兄弟,豆盧寧之父則為柔玄鎮將。慕容紹宗和豆盧寧均追隨爾朱氏起家,這也是六鎮出身的將領共同特徵。另外一支非六鎮出身的慕容儼,則是通過北魏河間王元琛,出將入相。

在北魏朝廷當中也有很多慕容氏的婦女,他們早期避諱自己的慕容姓氏,大都更改為「輿」姓,這些慕容鮮卑人由於缺少外家的支持,無力介入北魏政治,也難以在北魏中發揮政治影響力,因此大多默默無名。



綜述

慕容鮮卑之所以經歷三次大規模改姓,其主要原因是社會環境的要求,與此相伴的是慕容鮮卑民族群體從強盛,走向分散,再走向崛起的一個過程。最初大量進入北魏與最後湧現的慕容鮮卑人有明顯不同,最初是以民族群體的姿態進入北魏,最後是以孤立家族的形態各自獨立發展。雖然在個人的傳記當中能夠追溯到共同的祖先,但是現實當中卻是互不交往的,所以姓氏的意義不大。

可以說在北魏政治壓力之下,原來的慕容鮮卑民族作為一個群體已經被徹底打破了,轉而形成了各支家族的獨立發展。在這種失去強大、統一民族群體作後盾的情況下,慕容鮮卑人很快就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融合於漢族,完成了其作為少數族群的發展歷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yrrv24BMH2_cNUgeJv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