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的英雄人物之一,自古就有「王不過霸」的說法。項羽一生沒有敗績,即使是面對數十倍與自己的敵人,他們能以擊敗對手,在他身上似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強大的秦帝國,亦或者卑劣的漢高祖劉邦。
而這樣一位蓋世英雄的落幕,竟然是面對自己的故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之畔,遺體還慘遭漢軍分屍。後世李清照在《夏日絕句》說: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引發了後世無限的爭論。
項羽到底該不該過江東?若過江東,項羽有沒有能力捲土重來?
我們來看一下項羽的平生經歷和不同時間段的楚漢形式便知,用一張地圖告訴你,項羽到底該不該過江東。
圖為公元前207年,項羽滅掉秦朝之後,以自己的意願將天下分封給各諸侯王,自己占一塊,自稱為霸王,負責維護各國之間的治安。項羽之所以有這種超人的魄力,與他的實力密不可分,畢竟項羽沒有敗過,他的實力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簡直是碾壓。
圖為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戰。劉邦暗中吞併關中之後,自信心爆棚,迅速集結黨羽,趁著項羽在齊地平叛時,率軍56萬,偷襲了項羽的大本營彭城。結果項羽迅速帶3萬兵馬奔襲彭城,半日之內將56萬反楚聯軍打的落花流水,並俘虜了劉邦的家眷,劉邦勢力被迫縮回關內。
圖為公元前203年,鴻溝劃界。蘇日安楚軍聯盟占據了極大優勢,但項羽依然處於上風,劉邦害怕項羽反撲,請求義和。
截止到垓下之戰時,項羽所信奈的親信,幾乎全部背叛項羽,紅色代表著漢軍勢力,更代表著人心。英雄末路,項羽拒絕亭長的勸說,拔劍自刎,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遺憾。
自古以來,江東地區就有「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說法,想那三國時期,小霸王孫策憑藉傳國玉璽換得的三千兵馬,就將江東翻了個頂朝天,雖然後來孫策英年早逝,但其弟孫權及其後人依然統治江東近百年。倘若孫策不死,天下將歸於誰手,還未可知。孫策尚能如此,西楚霸王項羽如果重返江東,又當如何?
從名譽出發,項羽作為昔日天下最強的霸王,如今如果偷偷逃回江東苟且偷生,半生攢下的霸王之英名將不復存在。從現實出發,項羽在於劉邦長期較量之中,他已經很清楚,自己可以一次次打敗秦軍、漢軍,但他打不過劉邦卑劣的算計之術,項羽在一直勝利的情況下,卻被逼入垓下。劉邦最精明的一點,就是一步步把項羽滅秦時的那種王氣給他滅了。
由此觀之,項羽最後的做法實在太明智了,他不能過江東,因為他沒有捲土重來的機會,重返只會給家鄉徒增戰亂。
他曾得到過天下,但卻很快就丟了,說明他保不住天下,既然如此,他捲土重來又有什麼意義?他能為故鄉人做的,就是留住西楚霸王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