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業餘男雙來說,在比較系統堅持打球有十年左右,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之後,由於身體素質和技術細節方面的限制,基本就會出現一個普遍狀況:防守能力強於進攻能力。具體表現在場上對抗就是如下情況:如果是一個比較到位的後場球,我們基本上很難用重殺、劈殺、劈吊等進攻方式在連續的兩三拍內得分,對方可以通過積極跑動和線路變化將你的進攻化解,甚至有可能進攻方會處於被對方反抽出球到空擋從而陷於被動的境況。
防守強於進攻,這個層次上的對抗一般只有在逼迫對方回出不到位的中前場高球、半高球的情況下,我們才有可能直接得分,否則就是多拍拉鋸、攻防轉換、大範圍跑動等等拼實力、抓球路、比穩定性等全方面的對抗了。
在這個多拍對抗的過程中,後場是我們的關鍵區域,因為在業餘高水平這個層次,中前場只有非常被動的情況下才可能無法發力頂到後場,畢竟球在這些區域,一般稍有力量的愛好者都可以通過手指手腕的爆發打出比較到位的後場球,從而避免被對方連續進攻而丟分。也只有在後場這個區域,只要稍微步伐不到位、發力不順暢,我們的回球就無法過渡到對方後場,從而被對方在中前場抓球連續攻擊最終失分。
有了以上的共識,我們可以明白後場球對攻防雙方的關鍵作用,就打到對方後場的回球這個球路來說,可以分為進攻性和防守性這兩種方式:
防守性頂後場球:在己方比較被動的情況下,比如被壓反手、大範圍拉開、壓追身等,首先需要擺正心態,承認被動,出球以過渡到後場為主,一般不要冒險採用頭頂劈對角、後場放網前等DUBO性質的高難度技術,一是很容易失誤,二是很容易被抓,另外這種球過去的時間比較短,不利於自己這邊比較失位的兩個人重新擺開陣型銜接下一拍。這個時候就老老實實大力來一個下手、反手過渡高遠球,這種球線路長、球的飛行時間也長,讓己方兩個人從容回位,從防守做起,讓對抗回到原點,開始新一輪的多拍攻防。
進攻性壓後場球:在可以主動發力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用壓反手的快速過頂平高球、快速推壓、大力抽球等技術,讓球比較迅速的飛過中前場區域,壓在對方的左右靠底角的區域,使得對方大範圍跑動後被動擊球,逼迫對方回中前場的高球、半高球再來抓球進攻得分。
這個原則,對於女雙也應該適用,至於混雙和單打,那就是另外一種策略了,不能簡單套用。
個人心得,歡迎探討。來源中羽:球齡七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