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遂寧日報》3版
村名片
南溪村位於蓬溪縣金橋鎮東北部。2014年,南溪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3戶73人。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在市、縣相關部門的扶持幫助下,南溪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脆紅李、跑山雞等特色產業帶動村民脫貧增收。2019年,南溪村成功實現整村脫貧。
大事記
2014年,南溪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
2017年,南溪村發展340畝脆紅李產業。
2018年,南溪村獲得遂寧市「四好村」建設示範村稱號。
2018年,南溪村獲得「農民夜校市級示範校」稱號。
2019年,南溪村成功實現整村脫貧。
2019年,南溪村發展跑山雞6000餘只。
鄉村振興路
蓬溪縣金橋鎮南溪村:
念好種養經 過上好日子
走進蓬溪縣金橋鎮南溪村,一條條蜿蜒曲折的水泥路,將散落於鄉村間的一幢幢青瓦白牆小洋樓和一片片種養產業園串連起來,仿佛一幅美麗新農村的畫卷正被徐徐展開。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發展是關鍵。南溪村堅持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近年來,村容村貌不斷改善,村集體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貧困人口數量逐年減少。截至目前,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零。
健身器材建到了村裡,村民生活添樂趣。
特色水果變身「金果子」
南溪村與蓬溪縣金橋新區近在咫尺,在金橋鎮「兩線三片」產業園區內,是名副其實的種植養殖區。
「皮薄易剝,果肉脆嫩化渣,剝一瓣咬一口,新鮮汁水潤心甜。」日前,蓬溪縣金橋鎮南溪村黨支部書記劉海軍在和記者交談時,從籮筐里隨便剝開一個大雅柑,鮮嫩果肉讓人垂涎欲滴,汁水順著裂口流了出來。據了解,大雅柑是青見和椪柑的雜交後代,果肉脆嫩化渣,風味濃郁,目前,南溪村試種了大雅柑10畝,今年已實現了初掛果。「從試種的產品來看,口感和產量達到了預期效果。所以,我們還將大面積擴種。」
新上任南溪村黨支部書記的劉海軍,不僅是村裡的「當家人「,也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因為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遂寧市魅力四社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我們魅力四社公司在村裡成立得較早,我是公司的具體負責人,村集體和村民都分別持有股份,每年都要進行分紅。」在劉海軍的帶動下,村裡成功引進了遂寧市琳君養殖專業合作社、蓬溪縣斑竹林種植專業合作社,還發展了6個家庭農場。
大雅柑和脆紅李是村裡正在發展的特色水果,也是全村的主要種植產業。「現在脆紅李有340畝,包括大雅柑在內的柑橘有80畝。」劉海軍說,大雅柑品質佳、口感好,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每斤能賣七八元,差的時候也可以賣五六元一斤,相比其他水果,大雅柑可以用「金果子」來形容。
「今年,大雅柑的種植規模將達到200畝,我們會不斷做大做強大雅柑產業,使其發展成為村裡的特色水果,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劉海軍說,村裡已向上級爭取了30多萬元的產業發展基金,用於下一步村裡發展大雅柑產業,以及水產養殖和小家禽養殖。
接下來,南溪村將以「一社一品」的發展目標,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並引導項目業主增強品牌保護意識。同時利用緊鄰金橋新區的優勢,力爭把南溪村建設成為金橋新區食品企業的原材料基地,從而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傳統養殖「養」出好日子
日前,南溪村村民楊安明的兒媳婦趁著好天氣,將10頭牛趕到附近山坡上去吃草。「去年,僅賣牛這一項家裡就有6萬元的收入。在外打工的孫兒孫女一年能掙回五六萬元,全家一年總收入有接近12萬元。有共產黨的好政策,我們才找到適合自己的致富渠道,才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楊安明說。
南溪村村民大力發展養牛產業。
南溪村隸屬於蓬溪縣原高坪鎮,撤鄉並鎮後歸於金橋鎮管轄。這裡森林覆蓋率高,到處是天然牧草,非常適合養牛。村民們看準了這一天然優勢,大力發展傳統養殖。現在,村子裡養牛的人不在少數,不少村民也通過養牛有了較為穩定的收入,生活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據南溪村黨支部副書記廖風祥介紹,在當地養殖大戶的帶動下,村裡現在有七八戶人跟著養殖大戶養牛,牛的存欄約有60頭。
除了養牛,養豬也是南溪村村民的主業之一。「最近這兩年養豬,效益相當可觀,一頭豬有2000元的純利潤。」50多歲的陳建國說,他從2017年開始養豬,最近幾年均實現了較好的收入,規模也越做越大。
廖風祥說,現在村裡有6個家庭農場,其中浸水灣家庭農場是村子裡養豬的大戶,年出欄500餘頭,現在存欄有100多頭,母豬10多頭。由於養殖規模較大,浸水灣家庭農場在村裡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村裡還為其爭取了一次性產業發展獎勵金2萬元。
除了養牛、養豬之村,村民們還養殖了家禽和水產,其中琳君養殖專業合作社養了雞、鴨、鵝共計10000餘只;斑竹林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198畝土地種植了脆紅李,還養了魚。
在產業的帶動下,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貧困戶均達到「一超六有」脫貧標準,2017年就提前實現脫貧摘帽,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百姓幸福事
大力發展循環種養
生活越過越有盼頭
不久前,在金橋鎮南溪村5組的坡地里,十餘頭黃牛正在地里吃草,不時還發出哞哞的歡叫聲。牛群旁邊,一位婦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婦女叫梁青秀,是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安明的兒媳婦。誰也想不到,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過上了村裡人都羨慕的生活,成為自主奮力脫貧的典範。
據了解,梁青秀家裡有7口人,包括兩位80歲的老人(公公患有肺部疾病和風濕病,婆婆肢體一級殘疾),丈夫也患病,小孩讀大學,日子過得很拮据。
村民修剪果樹枝丫。
2017年4月,在外地打工的梁青秀夫婦為了照顧家庭,回到家鄉,在幫扶幹部的建議下,他們依託村裡給出的優惠政策開啟養牛生涯,退出了貧困序列,過上了好日子。經過幾年的實踐和學習,如今的梁青秀已經成了一名養牛能手,日常管理、飼料配備、疫病預防,她都得心應手。梁青秀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從幾年前的負債纍纍,到如今養殖了18頭牛,總價值可達20餘萬元,成為村裡的養牛大戶,讓家裡人的腰包漸漸鼓起來,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除了養牛,梁青秀還承包了10餘畝地自給自足,利用自家地里的玉米秸稈解決了牛的飼草問題,不僅降低了喂養成本,還形成了變廢為寶的良性循環。
「現在黨的扶貧政策越來越好,我們要樹立致富的信心,政府幫我們一把,自己也要蹬一腳,只要勤勞肯干,生活會越過越有奔頭。」梁青秀話語間洋溢著幸福。
駐村幫扶記
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助農增收
——訪金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何仁兵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金橋鎮對貧困戶實施危房改造442戶,土坯房整治618戶,實現全鎮範圍內住房安全率100%,通過政策兜底、穩崗就業、醫療救助、產業帶動等途徑,2020年全年貧困戶人均純收入10079.29元。」日前,金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何仁兵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談及如何結合鞏固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加快發展時,何仁兵認為,要主動作為、做大做強現有企業,引進具有實力的在外成功人士回鄉發展。他表示,通過鑫翰源、鑫泰豐生態農業、裕豐盛達、志紅農業等企業流轉土地發展大雅柑、中藥枳殼、黃精,配套建設鮮果冷鏈倉庫和年出欄12萬頭生豬的養殖場。
「我們還積極發展集體經濟,發揮黨委政府的紐帶作用。」何仁兵說,金橋鎮通過產業扶持資金和群眾自籌的形式共籌集資金200萬元,與鑫翰源公司簽訂遂寧市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生豬養殖脫貧奔康合作協議,每年定期支付紅利,有效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工作目標。
何仁兵說,金橋還將積極發展鄉村旅遊,主要以農事休閒體驗區、水產養殖垂釣休閒區、特色餐飲體驗區為主導,將優質無抗生豬養殖、農業種植、農事體驗、休閒觀光、科技示範及綠色畜禽生產、加工、銷售、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預估該項目將為群眾實現人均年增收1000餘元。
記者手記
只要捨得吃苦生活就會變樣
「看到梁青秀一家人住進新房,我打心眼佩服他們一家吃得苦、捨得乾的精神,為他們高興!」見記者在梁青秀家採訪,路過的同村人吳金南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並發出感嘆。「以前他們家是比較惱火,但現在他們家在村裡都是數一數二的富人喲!」梁青秀一家的經歷告訴我們,只要捨得吃苦、踏實幹,雙手勤快,就能過上好日子。
「只要捨得吃苦,就能脫貧致富」,這句話很實用、很接地氣、很勵志。扶志又扶智,吃苦換來致富甜。在農村,有句俗話,人勤地不懶,說的就是不怕吃苦的道理。我們的脫貧工作,就是要幫助貧困群眾樹立吃苦的決心,這是扶志;學會吃有用的苦,換來致富的甜,這是扶智。吃苦不是蠻幹,不是瞎吃苦、白吃苦,必須精準,方能換來最終的勝利。
來源:全媒體記者 劉春燕 杜林德
編輯:王 瑞 張霽雯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