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的「民間故宮」宏琳厝、氣派的「大觀園」樂禮軒、宏偉而不失精美的冬疇寨……梅邑大地,千年的歷史底蘊、燦爛的文化與勞動人民的智慧孕育了數量眾多的文物古蹟。
近年來,閩清縣在保護好文物古蹟價值基礎上,合理創新活化利用,為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今年春節開街。(閩清縣委宣傳部供圖)
古厝新用 煥發生機
「奶奶,這不是我們家對面的老房子嗎?」「原來村子從這個角度看這麼漂亮。」昨日,在閩清縣樟洋村爐邊厝,由省青年建築師協會攜手台灣泰可文創團隊共同舉辦的「保護·傳承」閩清古厝圖片展現場人氣滿滿。
爐邊厝內,反映閩清古厝、田園風光以及鄉土人情的攝影、繪畫作品等結合建築結構與房屋布局,「有機」地點綴在牆面上,與整座古厝相得益彰,昔日沉寂的老房子變得熱鬧又有生機。
「這幾個月,我們組織了多場攝影、寫生活動,希望發掘本土文化DNA,藉以活化利用古厝。」省青建協工作人員說。
「文物古蹟具備生動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在保護文物的同時,要對文物進行合理利用,發揮其價值。」閩清縣博物館館長林躍先介紹,近年來,閩清結合當地特色,實施了不少讓古厝「活」起來的嘗試。
在樟洋村,清華大學學生鄉村振興工作室為寶蔭厝定製改造方案,計劃打造傳統建築和農業教育空間,為「拋荒」的古厝注入「教育振興「的新功能;在塔莊鎮,蓮宅村將紅色基因融入文保,打造「看百年古厝、學紅色歷史」的特色體驗,讓紅色文化可看、可學。
閩清還積極推動文化遺產與公共文化融合,讓「古物」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變得可親、可近。如省璜鎮娘寨設立鄉村圖書館,芝田宮、六葉祠利用地理優勢,在晚上彙集眾多曲藝愛好者吹拉彈唱,成為當地居民娛樂休閒的好去處。
舊貌再現 重拾記憶
「活」起來的不只是古厝,在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重拾老城記憶」也成為一種「活」法。
踏著青石板鋪成的主街,走進「梅城印記」,明清風格與民國風格騎樓的建築立面交錯呈現,老字號店鋪沿街而立。就在一年多前,這裡還是破敗的舊房老屋,街面一片沉寂。
「去年以來,我們修復街區特色建築,採取微更新的方式,進行防護加固、現狀修整。」街區相關負責人說,希望藉助此次保護性開發建設,重現老城味道,重拾老城記憶。
除了在「硬體」方面再現老城風貌,街區還聘請了經驗豐富的台灣文創團隊,借鑑台灣大稻埕老街改造的經驗,策劃街區文創運營,拍攝紀錄片、挖掘街區老故事、策劃街區主題活動等。今年春節,在「梅城印記」舉行的一場彙集本土元素、展現本土文化魅力的開街活動,至今仍為當地居民津津樂道。
不久前,首期「梅城聚場」拉開帷幕,邀請參與台灣大稻埕老街建設團隊負責人,為街區建設建言獻策,後續還將開展「梅城開講、梅城開吃、梅城工坊、梅城開演」等一系列主題推介活動,組織以文化產業、民宿、餐飲等項目為主的特色商業品牌招商。
「這些文創團隊將我們本土傳統與台灣經驗相結合,對於老街區的保護開發提出了很多新穎且頗有啟發性的建議。」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林瑞琪 通訊員 蘇雪容)
來源:福州日報
編輯:許泓彬
校對:黃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