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15歲的高一學生談方琳就讀於華東師大二附中,參加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
作為現場最年輕的參會嘉賓,談方琳同學因為一項名為「菲波那契數列與貝組數估計」的數學成果,以「少年科學家」的身份引發了全網的熱捧。
這是她第二年參會,去年還在讀初三的她,就成為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座上賓。今年繼續參會的她仍是「最年輕」記錄保持者。
長相清秀的談方琳在會場上聽得很認真,兩隻手握著拳頭,托在腮幫上……看上去和一般認真聽課的高中小女生沒什麼區別。
然而,這位「普通」小女生獲得的科研成就卻一點兒也不普通。如今也不過15歲的她,早在初中階段就憑藉課題「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上海市科學技術學會主席獎(唯一初中生獲獎者)、一等獎。
她的研究項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那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作為應用,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被稱為「全球最強大腦」的聚會,受邀參加的都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包括44位諾貝爾獎得主、21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獎、菲爾茲獎等科學大獎得主。
促進科學家與青年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是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一個重要內容。論壇今年還邀請了12名青少年科學家,他們大多出生於2001年到2004年,每個人都是像談方琳那樣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
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高三學生胡詩成,她今年5月就在第70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獲得了能源化學學科最佳獎和一等獎,課題名字是《蠶絲衍生的高分散Ni,N共摻雜納米碳及電催化CO2還原》。
她也因此成功獲得了一顆以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甚至受邀出席今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
高二學生蔣騁昊也是參與者之一,他曾經榮獲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他研究的課題是《絲素蛋白基組織粘合性水凝膠製備及其應用於口腔潰瘍治療的研究》。
據新華視點報道,他研發的一種潰瘍藥物配方引發了牛津大學院士的興趣。
參加論壇的還有楊鴻嘉,他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三學生,和15歲的談方琳一樣,這也是他第二次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了。
憑藉《天然抗氧化劑在降低重金屬對水稻生長發育的毒害作用初探》,他獲得了「第29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這些00後的「最強大腦」,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成就,少年未來可期。
看到這些「少年科學家」們,網友紛紛驚呼「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是怎樣煉成的?
1. 作息規律,熱愛生活
在我們想像中,學霸應該都是「頭懸樑、錐刺股」,學到清晨雞打鳴。
但媒體在採訪高考狀元時發現,這些孩子並不死讀書,他們大多作息規律,習慣早睡早起,平時也挺會玩的。
廣西南寧的高考理科狀元楊晨煜總分730分,刷新了廣西恢復高考以來理科總分的記錄。
他不僅是學霸,還是興趣愛好廣泛的全能學霸。喜歡書法和繪畫,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長,參加過學校的足球聯賽,平時喜歡看紀錄片,對科研有興趣。
其他高考狀元也都有自己的愛好,喜歡交流,熱愛運動。
一位資深班主任曾說,班裡優秀的學生從來不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死記硬背,他們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該玩的時候盡興地玩,該學的時候認真地學,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高度自律
喬布斯曾說過:未來,屬於自律的人。
一位高考狀元的母親在談及「如何養成學霸」時,反覆強調了一點:「作為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自律是一種習慣的養成,自律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因為自律,所以大多數學霸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被周圍的事物打擾。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專注認真,根本不需要大人在一旁催促監督。
3. 喜歡閱讀,善於思考
小時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讀大家經典,這是許多學霸在採訪中提到的閱讀之路。
北京語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孫婧妍說:讀書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還能增長見識,開拓視野,無拘無束地暢遊古今中外。
同時,他們又善於思考,熱衷邏輯與推理。這種習慣使學霸們不容易偏科,能兼顧好各科成績。
4. 計劃清晰,善於總結
前段時間,「清華學生的計劃表」上了熱搜。
這份計劃表清晰地記錄了清華學生一天之內,每個時間點要做的事情。
這份計劃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並不適用,但也反應出了學霸們在學習上都有清晰的計劃。
北京高考狀元梁思齊說平常自己用來放鬆的時間很多,但學習起來效率就很高,學習的時候若自己都有一定的計劃和安排,就不會漫無目的地什麼都做。
除此之外,學霸們還善於總結,糾正錯誤。
96%的狀元並不贊成「題海戰術」,但99%的狀元都會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錯題集。
做題不在量在質,題型就那麼多,把盲點都找出來就無敵了。
5.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
學霸們的背後並沒有一群舉著鞭子的虎媽狼爸。狀元們都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像朋友一樣。
拿「詩詞才女」武亦姝的家庭來說。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中藏書眾多,隨處可見各類書籍。
只要你想讀,隨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歡的讀物。
無事的時候,一家人就坐在一起讀書,相互討論,共同提高。
他們最喜歡的遊戲是「詩詞接龍」,誰輸了誰就做家務。
是父母對武亦姝潛移默化的影響,才使她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詩詞才女。
當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一舉奪冠後,被各路媒體冠上「天才少女」的稱號。
武亦姝的媽媽卻說:
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因,在家庭。根,在父母。
他們在青春年少時,寫下這樣的故事。拼搏的青春最為可貴,為夢想努力的人都閃閃發光。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不可複製的。
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做更好的自己!
只要努力,什麼時候都不晚。只要敢想敢做,闊步向前,為夢想拼搏的你,也會如此閃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