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零點,趙麗穎在微博發了下面這張圖片:
原著VS改編。
從這張漢堡的對比圖就能看出:
代表原著的那個漢堡,豐富有料,一層又一層清晰可見,非常飽滿,而代表改編的那個漢堡大是挺大,卻乾癟寡淡,毫無食慾。
目前趙麗穎正在橫店拍攝電視劇《有匪》,漢堡對比圖指向性非常明顯,分明就是在內涵片方魔改劇本、劇情注水。
這張圖片一經發出,「趙麗穎 原著改編圖」搜索詞立刻衝上熱搜第一,瞬時引發全網熱議。
電視劇還沒拍完,就逼得演員用這種方式撕破臉?!
眾所周知,這樣的癟,趙麗穎早就吃過一次。
2017年,由趙麗穎、林更新主演的電視劇《楚喬傳》播出。
觀眾轟轟烈烈追了兩個月,氣得不行。
劇情太拖沓,原本58集的電視劇被硬生生抻成了67集,簡直「注水界一把好手」。
注水階段分四步:
頭十幾集,原本一集45分鐘的時長加到了50多分鐘,先把觀眾喂飽帶入劇中;
觀察人氣和討論度差不多上去了,50多分鐘又縮減到40分鐘;
時長縮減了不算完,每集頭三四分鐘給你接一下上集內容,美其名曰前情回顧,其實就是藉口注水;
到後來吧,直接看收視率下菜碟,收視率低了多喂一點,收視率高了少喂一點。
毫無規範可言,完全就是拿觀眾當猴耍。
就是這樣一部注水劇,拖拖拉拉的連原著故事一半都沒講完,卻還要再搞個第二部?!
你說生氣不生氣?
其實,《楚喬傳》這種重新剪輯抻集數的操作,還只是注水大法的其中一招。
事實上,只要想注水,怎麼都能注。
回憶殺。
有沒有發現,電視劇的主人公們真的好愛回憶,甚至能久久陷入回憶里好幾集。
比方說《何以笙簫默》。
31集,一眾角色們都恩恩愛愛各歸各位了,趙默笙不知道為啥,突然對何以琛說了一句:
如果真的有可以回到過去這種事的話,我還是想要回到19歲。
下一秒,回憶開始。
這段回憶總計21分鐘,從31集回憶到32集。
後來可能是嫌分量不太夠,又把之前32集的劇情搞了一個4集精華版。
32集在回憶的力量下變成了36集。
其實我想說,早知道有這4集,我不看前面的32集也是可以的。
主線不夠扯,支線加滿戲。
58集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講述了青丘帝姬白淺和九重天太子夜華經歷三段愛恨糾葛終成眷屬的絕美仙戀故事。」
劇情發展到中間,差點成了鳳九和東華帝君的主場。
動作加戲。
魔幻鬼畜可還行
一個下跪都能給你結結實實跪上三遍。
很有誠意了。
台詞囉嗦。
一句話就能表達完的意思,非得給你顛來倒去說上好幾遍,台詞是讓你專門練嘴皮子得嘛。
參加《隋唐英雄五》:這裡到底有多少同夥......
對不起,我也不知道。
抻、拉、拖、重複閃回......國產注水劇可謂是把注水大法練到了最高境界。
各種招式無所不用其極,牆都不扶就服你!
為啥給你注水?
賺錢啊!
《鐵齒銅牙紀曉嵐》編劇汪海林就曾經披露過注水劇背後的暴利:
到2018年初,一集戲已經能賣1200萬,多剪一集就是1200多萬,這意味著什麼?
80集長劇就是10個億的銷售額,這是相當有誘惑力的,製作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即便成本到了4、5個億,但銷售額能夠達到10億。
他為什麼不幹?肯定干!
一集1200萬,多剪一集就多1200萬。
10集就是1.2個億,100集就是整整12個億,注個水而已,誰不幹。
製片方賺錢,發行方也賺錢。
國內電視劇都是有發行費的,這發行費也是按集算的,劇的成本越高,發行人賺得越多。
有的發行人,一個七八十集的大劇拿的回扣,就夠他吃一輩子的。
國內有發行費,發行費按集算,成本越高的劇發行人獲利越高,百分之十甚至更高。
一些發行在發完一個大劇後就能退休了,幾億、十幾億的劇,從中拿到的回扣就足以養活他一輩子。
自然,觀眾就成了那個犧牲品。
而電視劇的集數也變得越來越長。
56集的《擇天記》,72集的《思美人》,92集的《大唐榮耀》,以及96集的《武媚娘傳奇》......
有沒有覺得很好笑,一部電視劇現在竟然不是比誰拍的好,
而是比誰拍得集數多。
如此注水,難怪爛劇現在滿天飛。
想想以前的電視劇,集數不多,卻總是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火了二十多年,年年暑假都在重播的《還珠格格》,第一部只有24集。
無法超越的國劇經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四大家族同氣連枝的複雜布局,36集就拍了個精精彩彩。
同樣是四大名著之一翻拍作品,梁山好漢108將,43集就把這豪氣沖天的英雄圖譜原封不動呈現出來。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說廣電總局正在研究限制影視劇的拍攝集數,要把電視劇的拍攝集數上限控制在40集。
說實話,廠長並不覺得這樣就能解決問題。
因為真正讓觀眾反感的是注水,不是集數多少。
70集的《延禧攻略》,76集的《甄嬛傳》,87集的《如懿傳》,很少被觀眾批評註水的問題。
《延禧攻略》女主魏瓔珞一路升級打怪,看得觀眾很爽,有意思。
《如懿傳》把一代帝後從相濡以沫走到形同陌路演的過程演繹得精緻勾人,耐看。
歸根結底,觀眾要看的就是一個好故事。
還有這好故事背後的一份基本尊重。
做不到這點,卻時時刻刻想著如何賺錢注水,活該被罵,被罵了還到處甩鍋,更是可恥至極。
國產注水劇,是時候瘦瘦身,擠擠水分了。
否則最後失去的,將是十幾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