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尋找一件東西,急尋良久而不得,忽然發現原來東西就在身邊時,常常感嘆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這兩句我們經常用到,也經常聽到,乾脆把他當成俗語,殊不知它來自一首宋詩:
絕 句
宋·夏元鼎
崆峒訪道至湘湖,
萬卷詩書看轉愚。
踏破鐵鞋無覓處,
得來全不費工夫。
簡析
@古詩詞賞析
在《全宋詩》中,詩題為「題壁二首·其二」(其一無從得知),可見它大概屬於有感而發的一首題壁詩,內容與以上也有出入:
崆峒訪道屈尊乎,
萬卷丹書看轉愚。
著破鐵鞋無覓處,
得師全不費工夫。
可能因為第二個版本內容狹隘(得師),而第一個版本可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句更加膾炙人口,廣為人知。
作者夏元鼎,南宋寧宗時人,能作詞,不以詞名。年輕時,夏元鼎也熱衷仕途,但仕宦生涯並不順利。據說,他後來受一位修道的高人指點,開始信奉道教,最後索性棄官從道,潛心研習道教經典,還有不少著述。南宋有位著名的理學家真德秀和夏元鼎相交甚好,並為其書撰序,稱其著作「讀之使人煥然無疑」。
通過這首詩,我們也可以看出詩人對道教真法的不懈追求。
首句「崆峒訪道至湘湖」點出此行目的——訪道。為此,他來到素有「中華道教第一山」之美譽的崆峒山,又不遠千里輾轉至杭州的湘湖,一路訪道,一路思悟,本以為能有所收穫,誰知卻感到越來越迷茫了。
「道」是什麼?他藏在書本里嗎?非也!
作者說「萬卷詩書看轉愚」,雖然讀破了萬卷詩書,但心智反而變得愚鈍起來,言外之意,他在遠離道,而不是在接近道。
如此說來,他前面的工夫豈不是白費了?
當他踏破了鐵鞋都沒有尋到「道」,有點心灰意冷的時候,忽然間發現道已在眼前。
如果沒有「崆峒訪道至湘湖」行萬里路,沒有「萬卷詩書看轉愚」的讀萬卷書,恐怕就沒有「得來全不費工夫」的輕易之結果吧。
當我們處理一件事時,剛開始毫無頭緒,無處下手,思索了萬千,還是束手無策,最後怎麼辦呢?暫且不去管它,讓大腦稍作休息,待得此時,忽然腦海靈光一閃,事情就完美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