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父母「抱臂圍觀式育兒」上熱搜,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

2021-01-12     CC爸媽

原標題:90後父母「抱臂圍觀式育兒」上熱搜,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

前兩天,成都一位網友逛街時偶遇有趣一幕:

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站在不遠處淡定地看著,既不上去把孩子扶起來,也不著急哄。

你哭你的,我們就看著的架勢。

這一「抱臂圍觀式」帶娃方式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支持者:

  • 建議邊上零食店買包瓜子,順便管老闆要兩張椅子。
  • 再等一會兒,在他抬頭偷看你們倆走沒走的那一刻,你們就取得了全面勝利。

反對者:

  • 其實孩子要的很簡單,不是需求有多過分,而是家長常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日積月累的要求沒被滿足,才會有崩潰倒地大哭。
  • 什麼鬼?不對哭鬧妥協,不等於就要冷眼旁觀甚至嘻嘻哈哈嘲弄孩子。

看過了熊孩子百態,很多新手父母上崗後暗暗立誓,絕對不能養出一個見啥要啥,撒潑打滾的孩子。

當這些未經馴化的人類幼崽們,帶著不加掩飾的慾望像父母伸手:「我要這個!我現在就要」時,很多人為了不「慣」孩子,不會立即妥協,而是採用延。遲。滿。足。

這四個大字,像是解救了深陷幼崽之魔爪的爸媽們。

他們希望能利用這一招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知難而退,因此表現的「有教養」。

但,其實很多人都誤讀了延遲滿足,並本末倒置地使用著。

事實是,孩子是因為有能力自控,才能接受父母的延遲滿足;而不是因為被父母延遲滿足,他就能學會自控。

錯用延遲滿足,寶寶心裡好苦

錯用的延遲滿足,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

首先,是情感上被孤立。

對幼小的孩子而言:

  • 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可以求助的人, 只。有。父。母。
  • 面對喜歡的東西,渴望立即擁有,是每一個孩子的本能。

我們不能 因為孩子的要求多、無理,就無視它,甚至逼迫孩子去否定它。

反思一下,讓孩子們逼自己不去喜歡糖、看電視、想要的玩具,甚至不要總來煩爸爸媽媽,不是我們常常會做的事嗎?

每每這種時刻,就是孩子情感上被孤立的時候。

小的時候,他們還能「沒皮沒臉」的撒潑打滾鬧一鬧,長大後,孩子越來越有自尊,你就聽不見孩子的聲音了。

但聽不到,就代表沒慾望、沒需求嗎?

長久的延遲滿足教育,孩子被壓抑的物質慾望和被愛的慾望,一旦父母不在場,便需要釋放。

所以很容易出現,越是得不到的越想要。

你給不了,那就換個「對象」求助、換種「方式」去要。

物質與愛,都是如此。

其次,是尊嚴上被打擊。

當孩子已經放下了所有的尊嚴苦苦哀求,需求仍不被滿足、甚至被冷眼旁觀或嘲笑諷刺時,他們會誤以為自己「想要擁有某些東西」是不對、羞恥的。

甚至會被洗腦成「我不配」,很容易引發自卑。

慢慢得就會變成:我需要不哭不鬧、聽話順從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這樣孩子是「學乖」了,但也容易 成為討好型人格。

做父母,永遠不能讓孩子感覺,他要的某件東西,是求來的。

如果你不想養出一個長大後自卑、怯懦、凡事不敢主動爭取的孩子,那麼他們小時候,就不要隨意壓制和否定他們的願望。

適當的延遲滿足,可以有

當然,跟開篇父母做法完全相反的一味滿足也是不對的。

這是另一種常見現象。

商場裡、餐館裡、玩具店裡,到處都是聽不得「不」而大哭的孩子。

細心觀察你會發現,你也很難看到這類孩子的滿足被延遲。

因為父母已經教會孩子的大腦如何馬上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 「我餓了! !」——「好好好,我立馬靠邊停車給你買吃的。」
  • 「我渴了!」——「行行行,樓下那一層就有台果汁機。」
  • 「我好無聊啊!」——「給你手機看集動畫片吧。」

能夠延遲滿足意味著能夠在壓力下工作,擁有這項能力是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但許多孩子變得沒有能力處理哪怕很小的一個壓力,更忍受不了拒絕,這終將成為他們生活的巨大障礙。

孩子原始慾望是無窮的:

吃完一個冰淇淋,還會再要一個;家裡有一模一樣的玩具,超市裡看見還想再買;看到別的孩子吃棉花糖,他哭鬧著也要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些無理需求是必須要限制的。

如何正確處理孩子哭鬧呢?

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人,不管他的要求是否合理,首先都應該理解們, 然後再決定是及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或者是不能滿足。

如果孩子想要什麼就立馬要得到,否則就撒潑打滾,那麼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對可以滿足但需要延遲的事情:

認同需求——延遲動作——讓孩子學會等待。

可以嘗試逐步拉長「我要」和「我得到」之間的等待時間,做一些延遲滿足的動作,讓孩子學會等待!

舉個例子,當孩子打不開零食氣急敗壞地呼喚你時,在廚房忙碌的你不必風風火火隨叫隨到,立馬滿足。

1.可以先告訴孩子:「好的,DD,媽媽知道了!你想要媽媽打開零食!」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媽媽理解的。

2.「媽媽這就開,我先把燃氣灶關掉」「然後洗個手」「擦乾後去幫你打開」「好啦,媽媽過來了,來,我看看,撕哪一邊呢?」

——通過敘述一些操作過程,讓孩子明白媽媽在為了滿足自己忙碌著。

3.等待的過程,保持溝通,也可以邀請他加入。

——讓孩子知道整個等待的過程媽媽是和自己在一起的。

可能剛開始孩子會有不耐煩、著急的表現,但他們會漸漸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也是有結果的,有些時候,就是需要等待的。

現在的DD經常因為某些小事急躁的哭鬧,但只要我認真地說等一等,他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樣,秒安靜下來。

大腦是可以像肌肉一樣訓練和再訓練的。

如果你想讓孩子有足夠的耐心,那麼就需要教會孩子等待。

PS:什麼樣的情況不要延遲滿足?

1.低齡娃,不要延遲滿足。

前6個月,是嬰兒與看護人建立特殊聯繫的最重要時期之一,每一聲啼哭都是簡單明了地在向你表達「一個訴求」。

餓了要喂,哭了回應,由此建立親子間早期的安全依戀,之後孩子才能建立起對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具體戳:《「一哭就抱」會寵壞孩子嗎?看完最新研究,才知道自己完全理解錯了!

2.孩子正常的需求不要延遲滿足。

孩子正常的需求儘量滿足,不管是物質還是情感,需要延遲的是那些過度的、越界的要求。

對不能滿足的事情:

接納情緒——分析深層次需求——告知拒絕原因——保持溝通(安撫情緒或商討解決方案)。

如果要拒絕,那就坦坦蕩蕩,別對孩子耍花樣,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不需要猶豫,也不要加太多內心戲。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逛商場,CC偏要一個超級貴的老虎毛絨玩具,可我覺得家裡類似的毛絨玩具太多且超出預算太多不想買。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是小老虎,不過咱們家的毛絨玩具太多了。」

——尊重接納孩子的想法。

「你為什麼非常想要這個呢?」」因為它的毛太軟太舒服了。」

「家裡的玩具們也都很軟啊」「可是別的玩具都沒有這麼長的尾巴,我太喜歡這個長尾巴了。」

——只有引導孩子說出深層次的需求,我們再給出精準地拒絕原因,孩子才更願意接受。

「可是,因為一個長尾巴,就要花800塊買,媽媽個人覺得不太值。」

——不管孩子是否明白和接受,你每次都把結果背後的原因分析給孩子聽,總有一天孩子能自己做出理智地判斷。

如果是小時候,CC一定會大哭大鬧,那麼我會抱著她說:

「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可是我們確實沒有辦法買,如果你喜歡長尾巴,我們可以動手做一個。」

現在她已經會思考了, 所以我告訴她:

「雖然我覺得不值,但媽媽尊重你的想法,如果你特別喜歡,認為值得,你可以自己攢錢買。」

——一旦被拒絕,就算能理解原因,情緒肯定也是崩潰的。所以,要繼續跟她保持聯繫和溝通,讓她感覺到我跟她是在一起的。

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給娃一個「台階」下,給予他一個擁抱。

這也是給安撫孩子情緒的過程,等情緒趨於平靜後,還可以再說明一下不能滿足要求的原因或者商討下替代方案。

C媽說:

孩子是需要尊重的,無論她的要求是否合理,他們都有權力享受立即被滿足的快樂;也有權力知道需要等待的才能被滿足的原因;更有權力知道不能被滿足的原因。

面對孩子暴走很難,尤其是公共場合。

文末我也整理了孩子不同年齡、不同場合哭鬧的處理方式,有需要的媽媽,可以收藏。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rO_9nYBubk3rjNbPm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