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語言類節目終審,演員偶像占半數,原本錦上添花變中流砥柱?

2020-01-10   娛樂小柒

如今距離春節已經沒有幾天時間了,一年一度的春晚成為了不少觀眾最關注的節目,畢竟春晚對於不少人而言還是每一年最大的晚會和狂歡。而每年春節前的嘉賓陣容自然也是不少網友猜測的對象,最近春晚語言類節目進入到終審環節,作為每年最受關注的類別自然吸引了大量的目光。

據媒體在場外守候拍到的照片來看,這次語言類節目有十個參加了最後的審核,而最終可能只會留下其中的七個,在拍到的明星當中,除了沈騰、賈玲。潘斌龍算是小品演員外,沙溢、閆妮、王迅算是喜劇演員外,其他大多數的都只能算是偶像和明星,甚至這其中還包括了謝娜這個主持人。

這樣的節目陣容,自然引發了網上不小的討論,有不少人認為都說了是語言類節目了,怎麼這偶像明星還是占據了一半之多,難道會說話就代表會演小品了嗎?要知道小品跟演戲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包袱和語言的表達都是其中最精彩的地方,而這些沒有經過長時間訓練的明星顯然都無法具備這樣的條件。

說起來這些年春晚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群體,是作出了很多的改變,比較巨大且看的到的就是邀請的年輕偶像是越來越多,從之前上春晚是一種榮耀和實力的認可,到如今這種實力似乎越來越打折扣,甚至有的偶像出道也沒幾年,作品還沒多少人知道就能夠登上春晚的舞台。

而如今這些年輕的明星或者偶像,不僅染指了大部分歌唱類節目,如今在語言類節目中也是大量的出現。原本節目就應該是件術業有專攻的工作,誰會什麼誰就做什麼,誰在這行乾得好,就請誰來干。但如今請明星偶像來演小品,卻容易給人一種貨不對板的感覺,而喜劇效果更是遭到質疑。

其實這小品節目中加娛樂圈明星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春晚上,早在很久之前就有了這種模式,畢竟很多小品都有夫妻或女性的戲碼,因為女性小品演員太過稀缺,所以很多時候都會由一些明星跨行出演。可以說他們的出演變成了一種錦上添花的存在,比如郭冬臨的好搭檔牛莉,跟馮鞏合作過的周濤、朱軍等等,都在春晚上大放異彩。

不過如今不少小品中,往往連一個真正的小品演員都沒有,比如之前謝娜、鞠婧禕、王迅和楊迪的小品,裡面的四位都不能算是真正靠小品吃飯的演員。所以在如今的小品圈,從終審的態勢來看,不少人都擔心明星和偶像最終會成為語言類節目中的中流砥柱。

其實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春晚希望吸引更多年輕的群體外,老一代小品演員逐漸謝幕也成為了原因之一,比如每年人們都會猜想的朱時茂和陳佩斯,這些年頻頻期望回歸的趙本山、宋丹丹等等,都是之前春晚語言類節目中的頂樑柱。

而如今馮鞏也不再成為每年固定的角色出現,潘長江和蔡明也都面臨了年事已高的問題,想要如此密集的排練和演出,已經有些力不從心。所以這次終審的鏡頭中,唯一稱得上是老一代喜劇人的,就剩下了郭冬臨一人,不少人對於當年語言類節目的情懷,剩下的已經不多了。

除此之外,小品類演員逐漸減少也成為了明星和偶像頻繁出現的一個原因,這些年小品的市場逐漸縮減,基本除了春晚外,能給他們發揮的舞台不多,就連跨年也基本變成了清一色的演唱會模式。所以小品類節目其實有些後繼無人的態勢,雖然最近幾年也有賈冰等人的出現,但對於觀眾想看語言類節目的需求相比,是遠遠不夠的。

當然現如今不少人對於明星和偶像究竟能不能演好小品的質疑,也不太妥當,畢竟春晚再怎麼吸引年輕群體,他本身依然是國內最好的晚會,等級和品質還是可以保證一二的。再者小品好不好除了演員本身外,好的編劇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如果編劇不錯的話,也會出現《賣拐》、《吃麵條》等經典作品,所以對於春晚還是抱有期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