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兩縣,不臨海卻以「海」為名,其一設縣於元朝

2019-10-09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雲南省,位於我國西南邊陲,自西向東與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省會為昆明市。先秦時期,雲南境內有古滇王國,秦漢時開始納入華夏版圖並設有郡縣,其中雲南縣(今祥雲縣)就為其一,雲南之名的來歷眾說紛紜,最著名的說法要數「漢武年間,彩雲見於南中,譴吏跡之,雲南之名始於此」之說。雲南元朝時正式設行省,為我國最早的省份之一。

現在,雲南轄有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這16個地級行政區共轄有112個縣(含縣級市、自治縣等),其中有兩個縣以「海」為名,分別為玉溪市通海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雲南省地處我國內陸邊陲,並不臨海,這兩個以「海」為名的縣是因何得名呢?

通海縣,位於雲南省中南部,自古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也是雲南省開發較早的區域,元朝時通海即已設縣,素有「禮樂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等美譽,又被稱為「小昆明」。現在,通海縣為雲南地級玉溪市轄縣,是雲南省人口密度較大的區域之一。通海之名歷史悠久,唐朝時南詔就於此設「通海都督」,兩宋時大理於此置秀山郡,元朝置臨安路、通海縣,縣為路治,此為通海建縣之始,因「縣北三里有通海湖,縣以湖名」。

明朝時期,通海縣隸屬於臨安府(元臨安路改設),並於此設通海御,清朝時通海縣仍屬臨安府。1949年12月雲南和平解放後,通海縣隸屬於玉溪專區,1956年通海、河西兩縣並為杞麓縣,1958年華寧、杞麓兩縣合併,復以通海為縣名,1959年華寧縣析出基本形成今通海縣境。1970年,玉溪專區改稱玉溪地區,1997年撤地設地級玉溪市,通海縣均隨屬之。

勐海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西岸、橫斷山系縱谷區南段,西、南兩面與緬甸接壤,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轄縣。勐海縣境山峰、丘陵、平壩相互交錯,不僅是著名的「滇南糧倉」,也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地,境內古茶樹眾多。

勐海為傣語,意為勇敢之人居住、管轄的平壩或區域,其縣域歷史上長期為土司轄地,民國時期曾設有佛海、五福(後改稱南嶠)兩縣,雲南解放後兩縣曾屬普洱專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1953年9月,佛海、南嶠兩縣撤銷,設立勐海、勐遮、勐混、勐阿、曼敦(後改西定)5個版納(相當於縣)等建制,1957年合併為勐海、勐遮兩個版納,1958年改版納為縣設勐海縣、勐遮縣,同年11月兩縣合併為勐海縣,隸屬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55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改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lqHsW0BMH2_cNUgsu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