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噪音超標的時代 聆聽摩梭人的集體告白 | 10.17 紀錄片《納人說》首映及主創分享

2020-10-15     elvita威生活便簽

原標題:在噪音超標的時代 聆聽摩梭人的集體告白 | 10.17 紀錄片《納人說》首映及主創分享

在四川和雲南交界的瀘沽湖地區聚居著一個古老的族群,被世人稱為「摩梭」,而從古至今,他們稱自己為「納人」。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摩梭族群受到國際人類學家的極大關注,被視為「人類學研究領域的活化石」。然而,在過去的十幾年間,這個族群似乎也被捲入一場獵奇的狂歡,成為大眾競相爭論的「網紅」族群。

「當我告訴人們,我是摩梭人,他們總會問我一個問題,關於走婚。」

母系家庭形態和暮合晨離的走婚習俗,是普遍被誤讀、被消費的兩大摩梭文化符號。原本屬於這個族群的傳統婚姻模式被以訛傳訛、神秘化,甚至醜化。外界對摩梭人的關心也常常止於這些話題。

被誤讀的群體形象、身處文明差異的鴻溝,以及正在消逝的族群文化,是保有古老的文化,還是要成全當代訴求?是奮力向前,還是望向來處?摩梭族群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選擇和矛盾,族群文化的傳承和認同也同樣處於瀕危狀態。

我們選擇在圖像過剩時代,與摩梭族群互相凝視;在噪音超標時代,聆聽這個古老族群的一次集體告白,口述紀錄片《納人說》由此產生。

活動主題 《納人說 · 我們》

活動時間2020年10月17日(周六) 14:00-17:30

活動安排13:30-14:00 簽到並欣賞微展覽《納人說 · 凝望》14:00-15:10 紀錄片《納人說》首映及主創分享 15:10-17:30 文化沙龍《納人說 · 我們》

活動地點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 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二層

人數限制50人

報名方式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報名參與活動,名額有限,請提前報名

導演介紹

汪哲 紀錄片導演|製作人

自2006年至今,汪哲圍繞宗教、美術、東西文化、人類學等主題,製作了多部人文紀錄片。她以紀錄片作為認知世界、認知自我和求真的途徑,而攻讀美術專業的經歷,也讓她在堅持紀錄精神的同時,從未放棄對視覺美學的追求。代表作品有:《敦煌》《千年菩提路》《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故宮100》《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 》《如果國寶會說話》《納人說》等。

出品方介紹

出品方 陳一丹基金會

由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先生於2013年發起成立。秉持著發起人「教育終究應回歸於人「的理念,基金會積極探索,致力以培育人去培育教育創新及教育未來。成立至今,陳一丹基金會也關注和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育、活化以及公眾教育項目。

聯合出品 深圳市傳統手工藝發展促進會(RFA)

專注中國族源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公共文化與藝術價值再生研究機構;倡導族源文化和傳統手作藝術的保護與公平貿易的踐行與傳播。

沙龍分享嘉賓介紹

吳喬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人類學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研究領域:宗教人類學、親屬制度人類學、影視人類學。做過較長田野的族群:花腰傣、納人(摩梭人)、坳瑤、達斡爾族、塔吉克族。吳喬於2002-2003年期間在納人地區進行過7個月的田野工作,撰寫了自己的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後將此論文改寫為《父親的骨頭》一書出版。另外在《民族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關於納人親屬制度研究的2篇論文。

孫慶忠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

鮑玲

深圳傳統手工藝發展促進會會長,RFA族源文化藝術研究中發起人,RFA族源文化藝術青年計劃聯合發起人,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歷時8年通過不間斷的藝術人類學田野考察,建立了「RFA摩梭族源藝術影像資料庫」,積累了近十萬具有藝術人類學田野調查數據/研究成果及價值影像。

王波

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負責人。曾任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記者、副主編,博客天下雜誌主編。

果瓦兵馬

寧蒗縣人,25歲,瀘沽湖摩梭民俗博物館副館長,麗江瀘沽湖摩梭文化研究會辦公室主任,麗江(國際)母系文化學會常務理事。

馬群(旦史拉姆)

雲南寧蒗縣永寧鄉八七村摩梭人,28歲,現就讀於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碩士專業,瀘沽湖摩梭民俗博物館義工,麗江(國際)母系文化學會副秘書長。

主辦方:陳一丹基金會、喆和子安紀錄工作室協辦方:騰訊社會研究中心、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支持方:深圳市傳統手工藝發展促進會、 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

本文編輯:大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iS3LHUBeElxlkkaSC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