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華的父母為了讓華華能夠多學習一些特長,幫他報了很多興趣班。當然對於這些華華是抗拒的,為了鼓勵華華,父母便答應他,只要表現的好,那麼就能得到諸如糖果、玩具之類的獎勵,甚至還可以看電視。
起初這樣的做法確實有效,華華每次都主動的要去上興趣班,當然之後一定不會忘記向父母要獎勵。只是隨著華華年齡的增長,他對於父母一直不變的獎勵政策開始有些不滿足。因為他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在父母沒有達到他的要求之前,他對於興趣班的興趣便不斷的在消減。
華華的父母一直努力的想要華華變得更好,當然也採取了育兒學中提倡的獎勵機制。但是和大多數家長一樣,他們一邊在鼓勵獎勵著孩子,一邊卻發現自己的獎勵越來越無用。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這種局面呢?
什麼是德西效應?
查理喜歡安靜,所以選擇了在郊外獨居,可是一群孩子踢鐵氣罐的吵鬧聲卻打擾了他的靜休。多次溝通無果後,查理決定改變一種模式。
他裝作開心的樣子對孩子們說,感謝他們的到來,讓自己乏味的生活有了樂趣。所以以後每天會給他們每人一塊錢,以此作為對孩子們的獎勵。
當然之後的一段時間,孩子每天都會來踢鐵皮罐,查理也兌現了承諾。不過很快他就告訴他們因為經濟原因,不得不降低獎勵,每人只能得到5毛錢。
雖然大家都有怨言,但還是堅持來踢。最後查理把獎勵取消了,因為他表示自己真的沒錢了。當然還是希望孩子們來為他踢鐵皮罐。
可是孩子們卻生氣了,他們埋怨查理一再的降低獎勵,並且表示以後再也不會來了。查理的生活終於又恢復了平靜。
當人們在進行一項讓他們感到快樂的運動時,如果此時外部提供了一定的物質獎勵,那麼原本這項運動對人們的吸引力就會減少,他們參加這個項目的原動力也會越來越淡。這就是德西效應。
(一)為什麼會這樣呢?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在1971年的時候,德西做了一個實驗。被試者是一群大學生,他們被安排在實驗室里研究有趣的智力難題。
在實驗的第1個階段中,所有的被試者都沒有任何獎勵;在第2個階段中,這些大學生被分成了兩組,一組每答對一道難題,那麼都可以得到一美元的報酬作為獎勵;但是另一種卻依然沒有報酬;到了實驗的最後一個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可以原地休息,這時他們是否主觀的願意去繼續答題,便成為了衡量他們是否喜愛這項活動的指標。
在實驗的最後階段,之前有獎勵的那一組大學生,由於此時又恢復了無報酬,所以他們的興趣大大下降,投入的程度也在減弱。但是一直都沒有獎勵的那一組大學生們卻不同,即便在休息的時候,他們也有著很強的解題興趣,而且一直在為尋找答案而努力。
這些大學生原本的內外動機在獎勵機制的激勵下,能夠得到很好的鞏固;但是如果外界給了他們太多的外在動機,那麼他們的心思全部都會轉移到獎勵上,而降低了他們本來對事物的興趣程度,也就是說他們最初的內在動機會無形中被同時降低。
內外動機是由於人體內部的各種需要而引起的一種動機,它對於人們的行為有著持久的影響力。
外在動機是由於人們受到外界環境刺激而產生的一種動機,它往往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大部分都是為獲得某種獎勵而產生。
這兩種動機是可以互為轉換的,如果人們能夠合理的利用外在動機,那麼往往會帶來讓大家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但是如果過於依賴外在動機,那麼往往就會適得其反,從而造成負面影響。
(二)過度的獎勵會扼殺興趣
為了讓朵朵堅持學習跳舞,媽媽答應只要她按時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述,那麼每周都會帶她出去吃她喜歡的東西。當然如果小愛能夠在舞蹈比賽中得到名次,那麼媽媽便會帶她去遊樂場玩,這一直都是小愛最大的心愿。
但是隨著工作量的增加,媽媽陪伴女兒的時間越來越少,周末的頻繁加班,更是讓她屢次沒有履行諾言。很明顯小愛漸漸對跳舞產生了抵制情緒,甚至連著好幾節課都不願意去上。
也許小愛最初願意學舞蹈,真的是出於自己的喜愛,畢竟學跳舞是很多女孩的夢想。但是隨著媽媽外在動機的加入,獎勵方式越來越多,小愛似乎更喜歡媽媽帶她吃東西、去遊樂場。以至於當這些獎勵突然消失之後,小愛原本喜歡跳舞的內在動機也發生了變化,漸漸的被媽媽親手扼殺。
興趣就像是一個永動機
一個在學校學習成績很差的男生,對於種植養護植物卻非常的感興趣,他不喜歡書本上那些條條框框的內容,但是卻有著很強的動手慾望。老師發現後並沒有強迫他進行學習,而是在班上給他留了一塊空間,並且給他提供了種子、花盆、土壤和一些工具,告訴男生這裡以後就是他的領地。
男孩自然欣喜萬分,他把種子播種在泥土裡,每天都精心的照顧著這些植物,很快植物就越長越好,對班裡的環境起到了美化作用。男孩迎來了從來都沒有感受過的崇拜眼光,同學們紛紛稱讚男孩太厲害,甚至向他請教種植養護這些植物的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男孩自己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當他親身感受到書本上的知識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用處的時候,便開始主動的去學習。本來就聰明的他很快在班裡的成績就直線上升,特別是在生物方面,更是取得了班裡第1名的成績。
這位老師很好的激發出了男孩的內外動力,既然他喜愛動手操作,那麼就給他機會讓他去嘗試。當然老師也提供了必要的外在支持,幫助男孩向成功邁出了一小步。當男孩的內在動力受到外界環境激發的同時,他的潛能便在不斷的釋放,內在動力表現的越來越明顯,最終嘗到了成功的滋味。
(二)適當的獎勵機制
獎勵要有原則
小明剛剛進入小學校園,似乎還不太適應學校的生活。每天早上他都不願意起床去上學,希望能夠像以前一樣和家長談條件,如果家長願意幫他買玩具,他才會主動上學。當然這種想法很快被父母否決了,他們明確的告訴小明,沒有任何的條件可談,不管怎樣都必須要上學,這是原則性的問題。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能只靠獎勵實行。父母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有些原則性的問題是他們沒有辦法去妥協的,因為孩子必須要做到。這些沒有辦法進行物質獎勵的事情,父母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去鼓勵他們,比如在言語上多誇誇孩子,這也能讓孩子們更主動的去接受。
獎勵要適度
朵朵從小就學習游泳,經常在游泳比賽中取的名次,父母當然會非常的開心,並且會帶朵朵去遊樂場作為對她的獎勵。但是在朵朵成為了游泳隊的主力隊員之後,父母便漸漸減少了獎勵,而是告訴朵朵她在電影中的重要性,讓她從主觀上願意去為游泳隊爭光。
在孩子最初從事某一項活動的時候,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激發他們的興趣。但是這種獎勵並不應該一直持續,更不能夠不斷的加大籌碼。而是應該漸漸的讓獎勵走在後面,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真正的興趣,這樣即便沒有獎勵,孩子也會做得很好。
注重內在動機
強強上課不願意認真聽講,經常考試的分數都很差,他覺得學習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父母耐心的告訴強強,學習其實很有趣,而且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比如說強強如果數學好,可以自己拿錢去買東西;如果認識的字多,那麼便可以看他喜歡的變形金剛繪本。漸漸的強強終於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把知識融入生活,變得越來越優秀。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對很多事情並沒有主觀的意識,這時父母一定要儘可能的激發他們內在動力,讓他們知道一件事情的本質,告訴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並且培養他們在過程中產生的真正興趣,只有孩子的內在動力被完全激發,他們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成長。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優秀,但是在鼓勵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要講究方法。和外在的獎勵相比,孩子的內在動機更為重要。只有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愛上這個世界,他們才會勇於探索,不斷進取,活出最幸福的模樣。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L. Deci)說過:「適度的獎賞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賞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物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