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現存最早的電話號碼簿,竟然這麼潮!

2020-05-17     寧波發布

原標題:寧波現存最早的電話號碼簿,竟然這麼潮!

隨著固定電話的普及

電話號碼簿——亦稱「黃頁」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

滲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說是無人不曉

大家接觸到的黃頁,大都是如下版式

值此5·17世界電信日到來之際

一起來看看

寧波市檔案館珍藏的6本

1926-1948年間「四明電話公司」

編印的電話號碼簿

讓我們穿過歲月

感受歷史變遷

循著耳熟能詳的鼓樓前、湖西、靈橋門、濠河頭、張斌橋、江廈街、江北岸外灘……老地名。

看著名噪一時的錢莊、參號、米行、木行、當業、線莊、布莊、南貨、盆湯(浴室)……老行當。

透過或華麗或質樸的酒樓、產科、煤球、香煙、綢緞……老廣告。

重回上世紀前葉

去探尋它們背後

承載的甬城歷史風貌

背景材料

1913年3月創辦寧波電話股份有限公司,5月5日通話,僅軍政機關20餘戶。1915年增至200戶,始有民商共用。因營業蕭條,1920年4月12日解散。6月,由債權人承購原公司全部財產,充實資金,改良設備,成立寧波四明電話股份有限公司。至1922年,交換機容量達1800門。至1934年,有交換機容量2400門,用戶2000餘戶。1935年,交換機容量達2500門。1941年寧波淪陷,商業不振,用戶減至1100戶。1945年抗戰勝利後用戶漸增,到1949年初,用戶達2897戶。

四明電話公司沿革(部分)

0 1

1926年版的《電話號簿》

為有據可考的 現存寧波最早的一本

公開出版的電話號簿

封面右上角印有「本簿按號分送不取分文如再索者每本繳費大洋壹角」字樣,封三中間則印有「版權所有不得翻印」,說明當時的電話號碼本雖是免費分送不贏利,但電話公司的版權意識仍相當強。

0 2

1926年版和1933年版的

《電話號簿》,均為豎排,

分電話號碼、用戶名稱和地址

(前版地址只到街,後版地址已有詳細門牌號碼)

前版僅按照裝戶性質設置分類目錄

後版更人性化地設檢字(按筆劃)、分類2種目錄

0 3

據1926年版「營業章程」

裝費壁機每具十元、桌機每具十五元

避雷機每具二元、

個人每具每月月費四元五角,

分機裝費月費減半。

每台桌機總計八十二元,

包括電話機、聽筒、搖手、

話筒嘴、電池、電瓶箱等配件。

(均以大洋計)

那時,一名教師的月收入大約是六到十元,這意味著安裝一門電話要超過其一年的總收入。顯而易見,那時裝電話和打電話應該算是一種奢華的高消費。是以,70頁的裝戶目錄中,大部分是機關、工廠、交通、錢莊、醫藥、商鋪、酒樓等,住宅電話僅占9頁。

雖說

電話在那個年代

屬於「超前」消費

並不普及

但從上述數據

仍然可以折射出

時代特徵及城市

發展狀況

寧波素以商埠著稱,遠在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金融業已得到了發展。明末清初,錢莊業逐步興起,在上海未興起前,寧波曾是中國東南一大金融中心。寧波至今流傳著「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無寧不成市」等俚語,我們欣喜地從電話簿里發現百餘家銀行錢莊的地址基本集中在江廈街一帶,足以說明寧波在當時仍是周邊地區的金融中心。

商鋪林立的江廈街

寧波的紡織行業歷來比較發達,如和豐紗廠在當時就一直是寧波的經濟支柱。我們看到光綢布、棉布莊及染坊在電話簿里就有56家,還有21家紡織廠,紡織行業在寧波的興隆堪見一斑。

和豐紗廠大門

仔細研究電話號碼,第二號居然是天勝照相公司。而且登記在冊的4家照相公司有3家都是天勝公司的不同網點,充分說明了天勝照相老牌名店的地位。

當時,電話這件奢侈品用起來

還不是一點點麻煩哦

欲說話時須先搖鈴三,轉將聽筒取置耳邊,俟公司答應即告以所要之號數,告知號數之後其聽筒仍置耳邊,一聽彼戶答應即可與之說話,說完後將聽筒置於機上搖鈴一轉以示談畢。裝機地點須擇一刻不離人之處,每次傳話以5分鐘為度,如因要事必須延長時刻即須先行告知,各裝戶不得在電話機上互相爭執及傳唱歌曲等,違者即時拔斷並停機三天……

皆因當時電話採用人工交換機

線路短缺,所有通話均需通過接線生轉接

號碼簿空隙里所登的廣告五花八門

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醫院、餐飲、煤球、綢緞、西樂、香煙等

早期廣告刊登在封底、電話號碼欄的頂端

側邊以及插入彩頁,大多單色、偶見套紅

到1946年,彩色套印廣告已經出現,製作日趨精良。

還有一種廣告,就是將電話號碼、單位、地址字號印得特別大,或者印成醒目的紅色,使他們在本行業里突顯出來。

打開斑駁的老「黃頁」

就仿佛開啟了一扇通往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寧波過往的大門

來源:寧波市檔案館

編輯:沈曉燕

點「花花」讓更多人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UPxInIBd4Bm1__YQ9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