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開挖池塘之前,曾在園子西南角埋了一個直徑70厘米的白色塑料洗衣盆,用玻璃膠貼了一圈石子遮住盆邊,盆底放了塘泥,水深不足15厘米。這算是第一個試驗性「池塘」。裡面種了很多小型水生植物,養了很多小魚、小蝦、小螺螄。我說這就是我的「湖」了,晚飯後可以到湖邊散步、喂魚。媽笑說: 真是心有多大,盆就有多大!
晴朗的早晨,湖水清亮。
小魚在水面覓食,水草間隱約可見忙碌的蝦仔。
一年的時間,水生植物和動物實現了天然的生態平衡,雖然從不換水,也沒有什麼過濾裝置,水質卻始終清澈。
從局部看,盆里景致自然,生機勃勃,充滿野趣,確實像置身郊野湖岸。
隨著動植物們的成長,小池塘漸顯擁擠,已經不能滿足動植物們的擴張需要了,它們想要個更大的湖!呃……其實我也想要!
開始構思一個更大的湖,並逐步移走湖邊的石頭和植物。
PS了一個效果圖。先在電腦上做個夢、過把癮!
修改、完善!
根據實有材料再修改、再完善!
精確測繪池塘尺寸和形狀。同時在網上查找、學習DIY池塘的相關資料。
實地擺個形狀看看效果。
開始準備需要的各種石材、塘泥。其實這些材料多年前就開始搜集了,一直在等著有一個小園子,實現一個小夢想。
石頭都是四處撿來的,要清洗。
石板是小區各個角落裡淘來的,也要清洗。
野外挖回的塘泥要先用水泡透,飄去其中雜質和草根,沉澱下來的塘泥曬乾殺菌備用。
池塘襯墊,長3.45米,寬2.65米,厚1毫米。柔韌性極好,耐腐蝕。
為了避免夏季水藻瘋長,特意在護欄上添加了幾根內彎的植物爬架,將來可以讓洋絲瓜藤給水面適當遮陽。
挖!邊挖邊夯實周邊泥土,還要撿掉鋒利尖銳的碎石子。
成效初顯!因土層下有天大一塊水泥板,正好設計為淺水區域和深水區域。淺水區約24厘米,深水區36厘米。
乾的是粗活,又不習慣戴手套。半天時間,手機觸屏已經不認我的手了。
粗活配粗糧———中午簡單啃個饅頭繼續幹活。
次日清晨,陽光下看著「貝加耳湖」的雛形,心情怎一個爽字了得!
在坑裡拌水泥砂漿。這冷暖色的對比真晃眼!
趕在天黑前抹平了這堆亂石。
找平!找平!找平!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在靠圍欄的角落挖一個出水口,以便暴雨時給池塘放水「泄洪」。
骨架部分修整完畢!收工!如果不下雨,就可以鋪膜放水了。
鋪一層底沙,以防碎石子戳破防水膜。
鋪上防水膜!大致整理一下。
換上專門為修水池買的插秧鞋,準備注水、下水整理防水膜。
開始注水啦!25分鐘才注滿一池水。
壓上一些石塊,修掉多餘的防水膜。
先放條小魚到水裡陪我幹活。它一點不驚慌,四處遊逛。
邊沿鋪上各種大小的石頭。
墊一個水下橋洞,上面放爸爸給的吸水石,吸水石上長滿鐵線蕨。 局部看,效果相當不錯啊!
天色漸暗時,湖基本完工!把曬透的塘泥放水裡,泡幾天就可以覆蓋掉黑色的防水膜,水色就會更自然了。
黑毛最先來到湖邊視察、驗收。
魚兒們動若流線,從容自在,開始適應新環境了。清早去湖邊散個步,紅魚綠草水如鏡,雖然尚未完工,卻已經令人心曠神怡。
接下來,該仔細整理湖邊的景致了,石頭要搭配得有大小對比、自然而不呆板;周邊的石板即是池塘的圍邊,又是踏腳觀景的小道,必須墊穩當,質量和形狀不好的要替換。湖中還設計有一塊突出於水面的石塊,視覺上使池塘水面錯落有變化,更接近自然;功能上可以踩踏著跨入水中打撈落葉或摘取池塘上方的洋絲瓜。
植物種起來!水裡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周邊是蕨類植物。還需飄倆水葫蘆和一小撮水竹。動物養起來!湖裡目前有泥鰍4、大小鰟鮍8、大小草金魚10、大小麥穗魚7、大小食蚊魚12、大小蝦仔N。還需添兩隻小烏龜和一群小蝌蚪。
收工了!竣工了!落成了!
剩下的就是調整、豐富周邊的植物,並等待植物們長大。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後台聯繫授權。
更多資訊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金魚的王者。